Outreach Office 簡介

我的相片
中壢市, Taiwan
【Outreach Office 願景與宗旨】 由本院教師及學生支援或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以「培育科學人才」的宗旨從事各項科普教育活動及科學營隊,以提高各年齡階層對地科領域的興趣與理解為願景,推動社區地球科學教育,開放中、小學科學主題戶外教學,辦理教師研習,落實地科教育推廣與環境解說服務。【Outreach Office成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莊麗葉/電話 03-4227151 ext.65679 大學部 地科系:地科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大氣系:大氣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交流晚會



教育部「大學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銜接計畫」,由總計劃主持領導全校推行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自97年度起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全校參與計劃的各系所教授,無不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傳承與指導,並且將資料完整蒐集編纂成正式教材,可見本校對於教學與研究之卓越成效。
本計畫將於99年10月19日(二)舉辦計畫執行成果討論與成果交流,屆時將開放全校自由入場聆聽交流簡報,會中將針對「100年度計畫徵件」以及「開放大一大二學生參與計畫」等事項提供相關參考資料與討論。會後備有餐點,歡迎蒞臨指教。詳細時間與地點如下:




活動名稱: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交流晚會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指導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日 期:99年10月19日(二)下午5:30
地 點:科學教育中心展覽廳(理學院教學館H2-106)
聯 絡:莊麗葉 小姐 03-4227151 分機65679
電子郵件:julia@chu.edu.tw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中研院開放民眾參觀囉!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中研院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將於本年(99年)10月23日開始一系列的科普演講、展覽、解說等活動,贈品精緻,又可促進親子交流,非常適合當作教學參觀或是親子假日活動安排,是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又能夠帶動科學學習風潮的活動。


自民國87年以來,每年秋天皆舉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受到年輕學生和一般民眾的熱情回應。不僅拉近了民眾和學院式研究的距離,也激發了年輕學生更進一步探索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興趣。今年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訂於10月23日(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4時舉辦,敬邀各界蒞臨。


中研院本次精心規劃了200餘場精采活動,其中特別邀請邢義田院士主講「古代秦漢和羅馬帝國的關係- 一個待解的謎」,並安排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演出2010「原聲天籟」。另外也規劃了涵蓋地球科學、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不同研究領域的活動,並設計了「電腦學習單」與「紀念章戳」集章活動,讓參與的民眾,有機會獲贈限量之紀念獎品。

這些兼具知性與感性、動態與靜態的活動,可讓蒞院參觀的民眾徜徉在充滿學術氛圍與科學新知的環境中:或可親炙大師風範,或可觀賞珍貴文物,或可認識平日不對外開放的各類先進的儀器設備,瞭解最新的研究成果,還可全家共享親子DIY與有獎益智問答遊戲的樂趣,現任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前任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趙丰教授說「有專為高中地科教師或高中地科相關社團所舉辦的『地震儀製作DIY』」活動非常豐富,請各位即早報名參加。

相關網址請見 http://www.sinica.edu.tw/openhouse/2010/inedx.htm






~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一人一科普,人人讀科普 科普書籍導讀會在中大開始囉~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一人一科普,大家都來讀科普!


科普書籍導讀會,就要開始囉!

敬請期待本學期一系列更豐富的導讀活動!To be continued!!


活動時間:

日間時段-99年9月21日 起 至11月23日止 每周二上午10時~12時 (共計八場)

夜間時段-99年9月30日 起 至11月18日止 每週四晚上18時~20時 (共計七場)


活動地點:

日間場-中央大學文院二館二樓 C2-211室

夜間場-中央大學理學院教學館 科教中心物理演示展廳 H2-106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 http://registrano.com/events/popsci2010 參加者皆須線上報名!!


參與本讀書會之中大學生每場次可核發2小時學習時數。
參與本讀書會之教師及公務人員每場次可核發研習時數證明。
此活動有附餐點喔!!



科學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地球科學學院 歡迎您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系列講座及教師研習活動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Sep 10 Fri 2010 11:28
「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系列講座及教師研習活動

配合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開幕,特別規劃系列講座與教師研習,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氣候變遷的現況與對台灣的影響,進行深入的介紹。同時為實踐行動愛地球的宗旨,以生活中具體的節能減碳行為為主題,由達人來帶領民眾探討綠建築和綠行動,建立正確的樂活觀念,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

活動內容:第一場:9/11(六)14:00-15:30,汪研究員中和(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講:「氣候暖化對台灣環境的衝擊」。第二場:9/18(六)14:00-15:30,張經理楊乾(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變遷專案經理、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主講:「氣候變遷與低碳生活」。第三場:10/9(六)14:00-15:30,孫建築師勝輝(作品:國內綠建築認證黃金級科工館樂活節能屋),主講:「一輩子適居的高性能住宅與夢想中的桃花園」。第四場:10/23(六)14:00-15:30,吳教授德榮(中央氣象局前預報中心主任、現任:台大及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教授),主講:「全球暖化環境下--颱風警報與風險管理」。
學習對象:一般民眾、教師。
活動人數:每場100名。
活動費用:免費。
活動地點:一、三場於北館AB103簡報室;二、四場於南館S105階梯教室。
報名方式:1.網路報名(網址:http://eip.nstm.gov.tw/nstm/)。2.電話報名07-3800089分機5137(服務時間:每週二至週五9:00-12:00,13:30-16:30,星期例假日恕不受理電話報名)。3.高雄市公私立高中、國民中小學、公立幼稚園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依序於99年09月09日(星期四)、09月16日(星期四)10月07日(星期四)、10月21日(星期四)前逕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上報名,網址:http://www.inservice.edu.tw/
主辦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政府國民教育輔導團。
協辦單位:ECO御宅活綠情報、低碳生活部落。

相關連結:http://203.71.9.116/nstmedu/ "

慶祝<科學月刊>40周年活動,「科普閱讀年」系列--科普書閱讀研習營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一、宗旨:慶祝科學月刊創刊40周年,特訂2010年為科普閱讀年,希藉由科普書閱讀研習營,讓更多人知道如何閱讀科普書,並正確地閱讀科普書,掀起閱讀科學普及書籍之風潮。
二、目的:
針對科普閱讀年100種科普好書書單(書籍介紹請見2010全國科普閱讀年網站http://popsci.lib.ntnu.edu.tw/books/intro.jsp),培訓全省在地的伴讀員。
藉由伴讀員的研習,能讓伴讀員擁有直接和當地民眾一起閱讀科普書的基本能力,解答並協助閱讀科普書所遇到的困難,使得民眾能更願意接近及閱讀科普書。

三、指導單位:教育部
四、主辦單位: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世新大學、臺北市立圖書館、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高雄醫學大學
五、研習日期:99年9月14、20、21、30日,分為北中南東四區
六、研習地點:
北區:9/14,台北市立圖書館(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南區:9/20,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中區:9/21,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東區:9/30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七、研習課程
科普閱讀之基本理論、如何帶領與分享科普閱讀、針對各類科普書的閱讀重點與分享

八、參加人員
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科學教師(含退休教師)
全國各圖書館館員及志工
全國各科學教育機構研究員及導覽員
對科普書籍讀書會帶領及閱讀推廣有興趣之一般民眾
參加名額限定200名,若報名人數超過,則依網路報名順序錄取前200名人員。
錄取人員將另行以e-mail通知報到及研習等相關注意事項(同時上網公告),若研習前一天仍收到e-mail,請洽聯絡人或上網查詢。

九、報名:一律採線上報名
北區:網址:http://www.tpml.edu.tw→線上申辦→活動線上報名→科普書閱讀研習營,報名截止日期:99年9月9日,活動聯絡人:臺北市立圖書館,酆詠之,27552823#2117。
南區:網址:http://registrano.com/events/990920,報名截止日期:99年9月15日,活動聯絡人: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鍾小姐,(07)3121101分機2259轉20。
中區:請洽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林昀靚,0982-090-365,sci40200@gmail.com
東區:請洽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林昀靚,0982-090-365,sci40200@gmail.com

參加研習人員給予5小時研習時數,與研習證書一張。
活動全程免費,會議期間供午餐一頓、不供宿,參與研習人員往返差旅費,由各單位依規定報支。
主辦單位視實際活動執行狀況得隨時彈性調整時間與內容,並公告於活動網頁。http://popsci.lib.ntnu.edu.tw/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新世紀的地球科學」開始招生囉~

新世紀的地球科學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配合教育部「教師專長增能學分班」開設教師進修課程,並依99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之課程綱要編案議題,將地球科學分為三大單元,每修畢18小時可得1學分,未來將可抵免相關碩士班學分。第一單元:認識地球的觀測方法,探討各類地球觀測技術。本課程已於2009年暑期結束。第二單元:自然災害面面觀,探討地球災害。2010年9月17日~10月22日,共計36小時可得2學分。第三單元: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探討能源問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與永續發展等議題。

課程實用,學費全免,歡迎踴躍報名!

報名日期自99年8月23日至9月9日止

報名簡章請見公告附加檔案。http://escollege.ncu.edu.tw/news_detail.php?ID=358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Outreach Office: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Outreach Office: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為喚起全民對環境變遷的重視及愛護地球的觀念,繼而力行生活環保,行政院環保署特別於全球網路多媒體平台製播「EPA環保頻道」,以做為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使用,內容包含「愛護地球」「珍愛地球」「關愛生命」等三大類共37支合法版權影片,還有及時環保新聞、環保宣導短片等。

播出時間為99年8月26日至100年8月31日。歡迎各位上網觀賞運用。網址: http://www.hichannel.hinet.net/event/2010EPAchannel/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福衛三號探索之旅 中大GPS中心首辦小學生科普教育


【地科教育推廣報導】


公告單位: 秘書室第一組發表時間: 2010-08-06


今年(2010年)酷夏最炫的科學活動-「福衛三號探索之旅」,由國立中央大學「全球定位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全球定位中心」)」主辦,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協辦,於8月3日及8月5日分二梯次舉行,共計64位來自桃園、新竹及台北的國小4-6年級學生參加。


  復旦國小即將升上6年級的田同學說,平日就喜歡看太空及人造衛星的書籍,參加此活動,可瞭解人造衛星如何發射,及每秒的行徑速度。文化國小陳同學說,通過老師們的解說,比自己在網路上觀看人造衛星影片,更易清楚瞭解人造衛星及其規律的軌道,也藉由地球自轉,得以全面掃描地球圖像。南勢國小謝同學則說,最喜歡的部份是瞭解了雲的種類,包括積雲、卷雲、層積雲等。


 中央大學全球定位中心主任黃清勇說,全球定位中心甫於去年底成立,本次活動是首度針對國小學生辦理的科普教育活動。透過探索之旅活動,可引發參與學童對太空與大氣科學的興趣,也將福衛三號與GPS科學應用之知識推廣至國小學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一大型台美雙邊國際合作計畫,發射六顆微衛星,分佈於地球表面700~800公里高之不同軌道中,分別繞行著地球運轉組成涵蓋全球的低軌道微衛星星系來接收美國24顆全球定位衛星(GPS)所發出的訊號。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及電離層,每天提供全球平均2500點資料值,資料均勻分佈於全球上空。此計畫不僅提高氣象預報更新的頻率,使氣象報告具有實際的效益外,亦可用於長時間之氣候變遷現象之研究、對電離層進行動態監測、進行全球太空天氣之預報、和提供地球重力研究等相關科學研究,並與國外進行氣象觀測資料交流。 福衛三號探索之旅活動,主要行程安排包括參觀中央大學太遙中心,並設計以福衛三號與GPS科學等科學教育為主題的分組遊戲。另外,也帶著小朋友們踏入台灣地區太空研究重地「國家太空中心」,學習現行全球定位系統(GPS)在生活上的應用,從參訪及遊戲中認識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文/於嘉玲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氣候變遷是否加劇全球天災?


【地球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公告單位: 祕書室第一組發表時間: 2010-06-25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每兩年在西太平洋區舉辦的「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West Pacific Geophysical Meeting,WPGM)」,6月22-25日在台灣舉行,來自全世界有一千四百多人參加,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說,氣候變遷在地球整個歷史演進中不斷的發生,規模大小不一。工業革命以後,人為成分影響氣候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因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自十九世紀中期起就逐漸上升,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因此大會特別以「全球變遷下的極端天候事件」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演講。   

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2月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氣候暖化對亞洲國家的傷害將特別高,土地將更為乾燥、洪澇次數增加、颱風的威力增強。颱風、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型態機率增加且增強。由於氣候變遷加劇,熱浪、暴雨、洪水及乾旱等天災更頻密且強度更大,使每年天災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艾米勒.歐卡(Emile Okal):蘇門答臘海嘯襲擊的五年後,我們學到了什麼?

 美國西北大學艾米勒.歐卡表示,歷經蘇門達臘的地震與海嘯已經五年了,隨後的事件皆可驗證哥倫布的壓力轉移模型/理論,但偶發事件的時機和規模仍然是難以預料的。以地殼來看,我們必須摒棄地震震度可由地殼變數來預測的概念。

 站在海洋動力學的立場來看,這次事件證明海嘯包含了地殼表面與大氣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前者提供了一個以地面為基地的地震儀來記錄海嘯的結構,後者提供像是海嘯陰影、電離層偵測等觀察。

 相關的科技發展可為海嘯預警系統帶來技術的進步。海洋偵測系統對於海嘯波浪的偵測,也可延伸至水平性的 (藉由因地震引起冰山移動的記錄)及較高頻率的淺層海水波動。這些高頻率的構成要素涉及了更遠部分的共鳴影響和必要的疏散措施。

 艾米勒以薩摩爾群島中的兩個小島在同一個海嘯事件的傷亡人數有明顯差異,其中一個美屬小島,到處可見預防海嘯的逃生標語,「時時提醒有發生海嘯的危險」,因此傷亡人數極少。另一個小島人民則無此警覺性,導致在海嘯事件中有大量傷亡人數。劉家銘:浮塵、暴雨與氣候變遷 中國表面溫度自1900年以來已上升超過2度,自1980年以來每10年增加超過0.3度。約30-40%的增加,可能被氣溶膠所掩蓋。過去的3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和冰川覆蓋面平均深度下降了5-10%。

 亞洲氣溫將依不同的排放情形,增加攝氏3-5度,即使在控制之內 (2050年之前450 ppm),在下一世紀,地球溫度仍將持續以每100年上升約攝氏 1度的速度向上攀升。

 劉家銘教授表示,全球氣溫的上升是過去工業化累積的結果,尤其亞洲地區的工業化,導致世界上超過 60%的污染產生於亞洲季風區。而「季風」與乾旱和洪水有關,它和「氣溶膠」是危害亞洲季風區最嚴重的兩個環境因素。

  大氣中的懸浮微粒(氣溶膠、雲、降水)與熱源的互相調節和互動,改變了季風的水循環。根據1961年至2009年降雨資料,中國南方4月至5月的雨量較少,但6月至8月的極端暴雨事件卻明顯增強。

  劉家銘教授表示,短期之內仍無法制止氣溫的上升,尤其高山地區的氣候變遷是「明顯且迫在眉睫的危機(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冰川是亞洲七大河川: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薩爾溫江、湄公河、長江、黃河的源流,供應亞洲許多國家的水源。喜馬拉雅青藏高原的冰川的加速融化,將會危及整個亞洲的供水。

  劉家銘教授說,加速融雪和冰川退縮在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可能的原因,包括溫室效應、加熱大氣氣溶膠、煤煙和粉塵的「雪深作用」(Snow-darkening effect)。所謂「雪深作用」,是指黑碳、粉塵沉積在雪地上表面使其變暗,黑色表面將吸收更多陽光,導致雪融化得更快。劉家銘教授指出,亞洲會有水源短缺的問題,各國政府應正視此問題,在經濟政治上有相對因應措施。

劉維寧:地日系統的極端事件與2012?! 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是否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如電影《2012》般的災難,各國地日科學家皆關注此項議題。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磁場會影響天氣、極光、能量的產生,磁場也可能是加熱日冕的未知能源。但是我們卻不甚瞭解太陽爆發和地磁爆活動,及其之間的相互關係。

  加拿大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劉維寧說,「不管發生什麼事,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這句話似乎預設了「太陽是永恆的」。他提醒,有很多事情在今日唾手可得,但在未來卻會受到挑戰。水、石油和太陽都是顯著的例子。

  劉維寧參與了中國所推動的太陽監測衛星計畫「夸父計劃」將於2012年完成,其由三顆衛星組成,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畫,將探測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可建立太空天氣的預報系統。

  其中一顆衛星在距地球150萬公里的日地連線上,全天候監測太陽活動的發生及其伴生現象。另兩顆衛星在地球極軌大橢圓軌道上飛行,用來監測太陽活動導致的地球近地空間環境的變化。希望能改善內日冕的關鍵過渡區影像,改善對太陽時空結構的瞭解。同時將利用以12小時為運轉週期的莫尼亞軌道,達成對尖點和極光磁力線的長期觀察,以改善磁層和電離層聯結的現有知識。



文/古明芳、徐郁雯



~地科學院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