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reach Office 簡介

我的相片
中壢市, Taiwan
【Outreach Office 願景與宗旨】 由本院教師及學生支援或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以「培育科學人才」的宗旨從事各項科普教育活動及科學營隊,以提高各年齡階層對地科領域的興趣與理解為願景,推動社區地球科學教育,開放中、小學科學主題戶外教學,辦理教師研習,落實地科教育推廣與環境解說服務。【Outreach Office成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莊麗葉/電話 03-4227151 ext.65679 大學部 地科系:地科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大氣系:大氣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

【地科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交流雜誌專文----周仲島: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
剪報來源: 中央日報發表時間: 2010-06-18
2010-06-12 10:23:44 交流雜誌6月號111期周仲島專文「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如下:
 引 言
 海峽兩岸地緣關係密切,相同天氣和氣候現象常同時影響大陸和台灣,因而學術基礎研究與預報實務都有極高的共通性。台灣和大陸氣象界,在災害性天氣(如颱風和劇烈降水)研究都頗富經驗,在季風和氣候變遷等領域也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兩岸氣象交流具有高度互補性。
 海峽兩岸的氣象交流,從民國八十三年共同慶祝兩岸中國氣象學會成立七十週年開始,爾後在歷屆理事長帶領下,雙方交流熱絡。也由於成效績優,學會連續五度受到行政院陸委會的表揚,至今已有超過五十次團體交流活動的記錄。
 兩岸氣象交流活動的推動並不容易,除協調及申請手續外,經費也是一個問題。近年來依委託單位中央氣象局的需求,邀請大陸氣象局組團來訪,已成為學會每年的重點工作。自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每年大陸氣象界來台參加「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本會組團赴大陸參加「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已成為兩岸氣象界的年度盛事。
 以下就最近幾年學會在兩岸事務交流,簡短說明。
 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此一系列研討會,由中央氣象局委託本學會主辦,重點以災害性天氣為主,這也是兩岸氣象界最實際的需要,關係到兩岸人民的福祉。九十五年十月,本學會邀請當時中國大陸氣象局長秦大河院士率團來台發表論文,雙方共發表二十八篇論文,分別討論氣象災害與災害防治、氣象科技與應用、氣候監測與分析、預報技術與個案研究、遙測與整合應用等。會議主題特別加強氣候變遷、氣候模式、災變天氣特徵,也討論到颱風和中尺度氣象問題,非常切合兩岸實際需求。當年代表團是近十年來訪層級最高的一次,大陸領導階層很多四十歲左右的年輕幹部,擁有博士學位及省(市)局長的經歷,且大陸中央與地方、作業單位與學術單位的掛職和交流非常密切。
 大陸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與風雲二號衛星錯開觀測,可提供涵蓋東亞地區和台灣,每半小時一次的衛星雲圖;每年四至十月洪汛或颱風期間,還可加強觀測,提供每十五分鐘或更密集的衛星雲圖,對台灣天氣分析和預報有相當助益。
 最近一次的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於九十八年十二月舉辦,研討主題包括: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分析診斷與預報技術;颱風與梅雨季定量降水預報;全球暖化與災害性天氣;氣象分析技術資料之交換;以及其他天氣預報實務之交流。此外,本次交流重點項目,在於加強雙方對颱風、梅雨季、豪大雨預報能力以及全球暖化和劇烈天氣相關技術之探討。
 大陸參訪團由氣象局沈曉農副局長擔任團長,兩岸總共發表三十篇論文,參加人數約八十位。大陸參訪團並由本學會安排,參訪中央氣象局所屬作業中心、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及台北市災害防救中心;另安排到中央氣象局宜蘭氣象站、花蓮氣象站、花蓮雷達站及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鳳林鳳義坑土石流觀測站現場參訪。該年適值莫拉克侵襲台灣造成重大災害,尤其是豪大雨對土石斜坡的崩塌,以及氣候暖化與超大降雨的關聯,都是雙方熱烈討論的議題。
 另外在九十八年六月,大陸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台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以及福建省政府在福州共同舉辦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討會。本學會居中協調,促成台灣大學和福建省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並作為福建省氣象局人才培育的基地。
 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
 此一系列會議,由大陸氣象局之海峽兩岸氣象科技交流中心主辦。九十六年的研討會假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兩岸學者專家共提出二十五篇論文,我方有十二位學者專家出席並發表十篇論文。內容包括:天氣個案分析、都卜勒氣象雷達、颱風、數值預報、氣候統計、氣象服務等。九十七年研討會,以汶川地震重災區降水與泥石流滑坡特徵分析、氣象信息在防災應變之應用等為探討主題。
 九十八年研討會,假北京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舉行,我方有二十位學者專家出席並發表十三篇論文,由本人帶團前往,中央氣象局辛在勤局長以顧問身分與會。由於當年莫拉克颱風為台灣及大陸皆帶來重大影響,因此,有多篇論文係以莫拉克颱風為探討主題。大陸方面的與會人士,包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陳聯壽院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王元副院長、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王式功副院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山大學及其他氣象作業、學術單位之學者專家。這次研討會由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也是中國科學院秦大河院士親自接待;另外由於相關颱風議題討論熱烈,會中也談及未來如何強化,包括颱風命名以及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海峽兩岸氣象名詞研討會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為兩岸大氣科學學者所組成,每年輪流主辦氣象名詞研討會,以增加兩岸氣象名詞的一致性,對於兩岸氣象科技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八十八年第一屆研討會在台北召開,確定了「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的編定方案。八十九年第二屆在海南海口市召開,對中國大陸專家按編定方案整理的「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初稿)」,進行逐條審定與討論。
 九十一年第三屆在墾丁召開,針對「對照本」,海峽兩岸各自選取較優與較劣及新詞翻譯進行範例討論,為往後翻譯名詞的一致性,提供原則性建議,彙編成﹁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乙書(以下稱老名詞)。此外,並依據美國氣象學會出版之「氣象名詞辭典第二版」,除去第一版已有部分,和已收錄於國立編譯館於八十七年所編之「氣象學名詞第四版」部分後,整理出約一千字之「新增字彙」(以下稱新名詞)。
 九十五年第四屆在新疆喀什市召開會議,針對「新增字彙」選取常用重要新詞,希望在新詞尚未完全確立「慣用譯名」之前,提供雙方可接受之「共同推薦譯名」。
 九十七年第五屆在台北舉行,針對老名詞當中的四百四十八則「共同推薦譯名」進行研討,兩岸達成一致者計有兩百八十八則,約佔六十四.三%。
 九十八年第六屆原本預定在福建武夷山舉辦,後因莫拉克颱風改到海南三亞進行。會中討論五百五十三則老名詞中,兩岸推薦名相同者一百三十五則,雙方均建議刪除者共有三十三則;另討論九百三十六則新名詞,完成研定兩岸譯名相同者,及雙方均建議刪除者計三百六十八則。兩岸獨特用語,且無交集者,例如「向量︱矢量」「亂流︱湍流」「計︱儀」等,則未列入討論。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將這幾年已定案之成果,彙整提供各自之政府主管機關(大陸名詞委、台灣教育部國立編譯館),進行國家大氣科學名詞之修訂,以作為教學、研究之名詞使用依據,未來亦將配合兩岸政府推動「中華大辭典」之編輯工作。
 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於九十一年完成「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不但使社會大眾及氣象界了解兩岸氣象名詞的差異性,減少誤解,更進而以縮小兩岸氣象名詞稱謂差異,作為雙方共同努力之方向。老名詞異中求同、新詞尚未討論獲得共識者,仍應作為未來之工作目標,持續進行。
 目前兩岸颱風因中文譯名不同,常造成兩岸作業單位與使用大眾之誤解,是否藉由兩岸氣象名詞委員會對談機制進行研討,或由兩岸氣象局直接討論,亦是未來努力方向之一。
 全國大氣科學研究生暨兩岸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
 自八十三年兩岸氣象交流以來,即開辦兩岸青年大氣科學學術研討會,每次均在兩岸大氣科學界造成熱烈迴響,這歸功於兩岸擔任導師的著名科學家大力支持,以及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的全力配合。研討會歷來的主題共有五方面:氣候動力學、氣候預報、氣候模擬與全球變化;中小尺度與災害性天氣;大氣物理、大氣探測與遙感;大氣環境、大氣化學與邊界層物理;地球流體力學。
 研討會均由研究生主導研討會議議題、安排特邀報告人及主持所有會議,老師從旁協助與指導,達到「做中學」的教育目的,使學生逐步成長,並且議題廣泛。大陸研究生上台報告有板有眼,問題發言也相當踴躍與深入。對岸研究生以大尺度研究與模式模擬見長,我們則偏重小尺度的專研與新技術的開發,各有特色。
 結語
 台灣因為颱風、豪雨等災害性天氣常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大陸也面臨相同問題,如何加強即時天氣預報技術及遙測資料應用,可作為未來兩岸氣象科技交流重點。台灣今年將舉辦花卉博覽會,大陸辦理北京奧運及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提供相關承辦單位及活動地點氣象服務的內容與運作方式,應該可作為中央氣象局提供台北市花博會服務的參考。
 長期以來,在政府支持與中央氣象局全體工作人員努力下,我國颱風預報技術已達世界一流水準,並仍在進步中。台灣地區自動雨量網站已建設完成多年,都卜勒氣象雷達網連也已完成,衛星接收和各種預報整合系統也不斷更新。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的努力下,氣象界的學者專家們無不力求有所突破,但由於天氣變化之多變性,氣象工作者需努力探究的大自然奧秘尚多。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舉辦過多次兩岸氣象交流活動,已為兩岸氣象交流奠定紮實基礎。基於兩岸氣象間共同工作需求,應思考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兩岸大氣科學學術交流與合作模式。藉由不斷的互訪,建立深厚的互信基礎,繼續推動相關學術交流活動,至為要務。讓兩岸學術實務臍帶得以長長久久,永續經營,共同造福後代子子孫孫。【中央網路報】原文轉載自【2010-06-12/中央日報網路報-兩岸交流】

相關連結: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1191029

中大新聞 http://www.ncu.edu.tw/ch/clip/822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