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2010年【太空看地球 (衛星遙測科技) 研習營】
一、 研習目的:培養衛星遙測“種子”教師,以擴展衛星遙測科技在基層教育之普及性。
參與研習之教師,可將其所學融入未來的教學內容。
二、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三、 研習時間:共分為兩梯次,每梯次兩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附活動時間表)
第一梯次: 2010年8月23~24日(周一~二)
第二梯次: 2010年8月26~27日(周四~五)
四、 研習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視聽教室 (R2-116)
地址:320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五、 實施對象:國中、小及高中現職教師優先,一般大專生次之(每科系以5人為限)。
六、 參加名額:每梯次90人 (額滿為止) 。
七、 報名日期及方式:即日起至2010年8月10日止,一律採線上報名。
國中、小及高中現職教師於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前優先,
2010年7月1日起開放一般大專生報名。
網址:http://www.csrsr.ncu.edu.tw/2010SpaceCamp.html
八、 參加費用:
1. 免收研習費。
2. 保證金繳納方式:為保障學員學習權益,酌收保證金1,000元(外加劃撥手續費20元,合計劃撥1,020元),請於初審通過後5個工作天內至郵局劃撥繳款。
(1)劃撥帳號:19197118,郵局戶名:國立中央大學招生專戶
(2)請於劃撥單上註明繳款人姓名、服務單位、本研習營名稱及聯絡電話,並傳真劃撥單收據及有效教師證或學生證。
(3)傳真完畢請與聯絡人確認,方完成報名手續,逾期即取消資格。
(4)全程參與本研習營學員於活動結束時憑劃撥收據正本全額退還保證金1,000元。
3. 住宿:可代訂中大會館(間數10間,每間兩床單人床;間數有限,敬請儘早預訂),每間1,100元,請於住宿前一個星期確認,逾期則不受理。若已代訂住宿且於住宿日一個星期內退訂者,酌收手續費330元(國立中央大學招待所管理辦法)。
4. 車輛入校依中大校區車輛管理實施要點標準收費:30元/4小時,60元/8小時。
(出校門時於警衛室繳費)
九、 研習時數:全程參與學員,本中心核予12小時研習時數。
十、 承辦人員: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李穎姍小姐
電話: (03) 422-7151 轉 57603或 (03) 425-7232 轉 28
傳真: (03) 425-5535 或 (03) 425-4908
E-mail:2010spc@csrsr.ncu.edu.tw
相關連結: http://www.csrsr.ncu.edu.tw/2010SpaceCamp.html
Outreach Office 簡介
- Outreach Office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 中壢市, Taiwan
- 【Outreach Office 願景與宗旨】 由本院教師及學生支援或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以「培育科學人才」的宗旨從事各項科普教育活動及科學營隊,以提高各年齡階層對地科領域的興趣與理解為願景,推動社區地球科學教育,開放中、小學科學主題戶外教學,辦理教師研習,落實地科教育推廣與環境解說服務。【Outreach Office成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莊麗葉/電話 03-4227151 ext.65679 大學部 地科系:地科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大氣系:大氣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2010/6/9 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 鄭明典主任 蒞臨演講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莊麗葉/文
以一篇「令人不安的降雨預測」火速爆紅的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鄭明典主任,將於6月9日上午10點,應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之邀請,特別帶來精彩而實用的演講。演講過程還會有甚麼「令人不安」的對話,有請各方一同來參與。
講題:衛星觀測與天氣預報
時間:2010/6/9 10:00~12:00
地點: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R2-116室
活動諮詢: 03-4227151 分機57605
莊麗葉/文
以一篇「令人不安的降雨預測」火速爆紅的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鄭明典主任,將於6月9日上午10點,應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之邀請,特別帶來精彩而實用的演講。演講過程還會有甚麼「令人不安」的對話,有請各方一同來參與。
講題:衛星觀測與天氣預報
時間:2010/6/9 10:00~12:00
地點: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R2-116室
活動諮詢: 03-4227151 分機57605
特別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rof. Douglas Osheroff 蒞臨演講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
-- 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rof. Douglas Osheroff
Osheroff教授為世界著名的低溫物理學家,並於1996年與David Lee 和Robert Richardson教授以3He(氦三)的超流態現象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Osheroff教授在加州理工學院親炙費曼的物理課,後來也參加了在洛杉磯公共圖書館的一次圓桌會議討論費曼的生平。
Osheroff教授將在台灣辦李系列演講,特別推薦中央大學場次,請各位千萬不要錯過!
第一場演講
【講題】:理查費曼:他的一生及對科學的貢獻
Richard Feynman:His Lif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時間】 6/7(一) 14:00-16:00 【地點】東華大學理學院大樓第一講堂
第二場演講
【講題】:所以,絕對零度下真正發生什麼事情?
So, What Really Happens at Absolute Zero?
【時間】:6/8(二) 10:00-11:30 【地點】清華大學大禮堂
第三場演講
【講題】理查費曼:他的一生及對科學的貢獻
Richard Feynman:His Lif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時間】6/9(三) 14:30-16:30 【地點】中央大學大講堂
相關網址 http://sec.ncu.edu.tw/anniversary95/speech.html
報名方式/聯絡人:
中央大學-理學院張慧玲小姐 03-4227151#65006 email: ncu5001@ncu.edu.tw
中央大學-學務處戴辰珊小姐 03-4221721#57234-6 email: toineete@ncu.edu.tw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火山解析/必學單字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 推薦閱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38
2010/05/17 必學單字大閱兵
volcano 火山
magma 岩漿
basalt 玄武岩
mid-ocean ridge 中洋脊
stratosphere 平流層
troposphere 對流層
ash particle火山灰微粒
volcano eruption火山噴發
solar radiation太陽輻射
延伸閱讀
1.火山小百科/約翰‧法恩登著、林蔚譯/貓頭鷹
2.台灣的火山/宋聖榮著/遠足文化
3.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莊文星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火山奇跡/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著/陽管處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38
2010/05/17 必學單字大閱兵
volcano 火山
magma 岩漿
basalt 玄武岩
mid-ocean ridge 中洋脊
stratosphere 平流層
troposphere 對流層
ash particle火山灰微粒
volcano eruption火山噴發
solar radiation太陽輻射
延伸閱讀
1.火山小百科/約翰‧法恩登著、林蔚譯/貓頭鷹
2.台灣的火山/宋聖榮著/遠足文化
3.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莊文星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火山奇跡/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著/陽管處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趙丰「霧裡戲」地球找到方向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26
「台灣要發展太空,資源一定要集中,才能做得『小而美』。」憑著對這塊土地的使命感,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從美國回台灣貢獻;當了4年院長,最近還將轉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趙丰是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但是「物理系」對他來說就像「霧裡戲」;當時,他不知道學的東西和現實世界的關聯在哪裡。大四選修了中央研究院院士鄧大量開的「地球物理」課程,讓他豁然開朗,此後就以地球物理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趙丰進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待就超過20年。NASA是美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機構,趙丰每天都很期待「今天又有什麼新發展?」他一直認為,從物理走向地球科學,是他人生中一個很大、很正面的轉折。
某次NASA和台灣合作,趙丰回到台灣,在中大待了一個夏天。他突然有了「尋根」的感覺,加上中大以「講座教授」兼院長職禮聘他,又提供宿舍,讓他決定放棄世界一流實驗室的工作,回台灣貢獻下一代的教育。
對於台灣的太空科技,趙丰指出,台灣很小,但太空發展卻又方向不定,主事者常換,很難做出明顯績效,預算也受影響,找不到人才。
他認為,太空計畫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才能有所成就。近年來台灣的衛星計畫已有所突破,是可喜現象,不過主要技術還得仰賴國外,有心的研究者也必須往外取經。
趙丰對台灣的教育有一份使命,學術生涯的後半幾乎都投注在教育上,希望培育本土的優秀太空人才。「NASA一開始也是不斷失敗!」趙丰認為失敗沒什麼好怕的,只要學到經驗,未嘗不是好事。他始終期盼,台灣的太空科技可以早日起飛,和國外並駕齊驅。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26
「台灣要發展太空,資源一定要集中,才能做得『小而美』。」憑著對這塊土地的使命感,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從美國回台灣貢獻;當了4年院長,最近還將轉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趙丰是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但是「物理系」對他來說就像「霧裡戲」;當時,他不知道學的東西和現實世界的關聯在哪裡。大四選修了中央研究院院士鄧大量開的「地球物理」課程,讓他豁然開朗,此後就以地球物理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趙丰進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待就超過20年。NASA是美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機構,趙丰每天都很期待「今天又有什麼新發展?」他一直認為,從物理走向地球科學,是他人生中一個很大、很正面的轉折。
某次NASA和台灣合作,趙丰回到台灣,在中大待了一個夏天。他突然有了「尋根」的感覺,加上中大以「講座教授」兼院長職禮聘他,又提供宿舍,讓他決定放棄世界一流實驗室的工作,回台灣貢獻下一代的教育。
對於台灣的太空科技,趙丰指出,台灣很小,但太空發展卻又方向不定,主事者常換,很難做出明顯績效,預算也受影響,找不到人才。
他認為,太空計畫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才能有所成就。近年來台灣的衛星計畫已有所突破,是可喜現象,不過主要技術還得仰賴國外,有心的研究者也必須往外取經。
趙丰對台灣的教育有一份使命,學術生涯的後半幾乎都投注在教育上,希望培育本土的優秀太空人才。「NASA一開始也是不斷失敗!」趙丰認為失敗沒什麼好怕的,只要學到經驗,未嘗不是好事。他始終期盼,台灣的太空科技可以早日起飛,和國外並駕齊驅。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
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展望系列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以「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為主題演講,吸引不分老少的滿座民眾聆聽。 記者陳再興/攝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48527
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日復一日,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它永遠在變、從沒停歇,你感覺得到嗎?
由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人雜誌、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0春季展望系列演講」,上周五第四場由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主講「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趙丰表示,「永變」的地球不是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一瞬間千變萬化,而是在長久的46億年中,不斷、漸漸地在改變。重大的改變人類不易察覺,是因為人類的百年壽命相對而言太短了。
洋流影響 氣候差很大
地球最顯而易見的「變」誰都可以感覺到,趙丰說,它就是有熱有冷的氣候。環繞我們的海洋和洋流是影響氣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兩大洋流黑潮、墨西哥灣流影響了大地區的天氣。趙丰舉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大陸緯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難以住人、後者卻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為墨西哥灣流經過北大西洋,讓歐洲比西伯利亞溫暖許多。
我們熟知的太平洋區的「颱風」(typhoon)就是短時間、小地區內氣候的強烈變化。趙丰說,颱風在美洲叫「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氣旋」(cyclone),隨著發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稱,2008年5月造成緬甸重災的Nargis就是一個「超強氣旋」。地球上颱風最多的地區在西太平洋到東亞一帶,但趙丰認為,台灣就是靠著颱風的強降雨帶來主要用水,他開玩笑說「千萬不要想辦法消滅颱風,拜託。」
以長時間氣候來看,由其他行星影響,造成的天文「米蘭克維茲循環」(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現在一樣較高溫度的「間冰期」的大型變化。這些幾萬年的冰河期循環,也讓我們的海平面升降幅度達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類遷徙的一大決定因素。趙丰指出,在人類文化歷史的短短時期裡,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變動,影響人類生活。
溫室發燒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來的重大議題。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也讓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趙丰把它比喻成發燒時體溫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來沒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趙丰說,比起中古世紀,現今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了許多,估計連帶讓氣溫上升了攝氏2度左右!
四億年前 一天22小時
另一個地球有趣的「變」是自轉速度。其實地球自轉一圈不是剛好24小時,而是稍快或稍慢一點點。長期而言﹐因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動時產生「潮汐摩擦力」,減慢地球自轉,於是每天的時間都漸漸長一點點。為確保真實世界與人類時間不會超過0.5秒,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國際地球自轉司」會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後一天加上正或負1秒的「閏秒」(leap second)。根據古化石推算,在4億年前,1天只有22小時左右。
地球長時間的「變」還有地磁的位置和強度,趙丰表示,百年來兩個磁極漂移了上千公里、磁雙極強度減弱5至10%;如果考慮的時間更長,地球磁場可能已經有超過上千次的「反轉」紀錄。趙丰猜測,中國「山海經」裡提到出沒在極遠北方的「燭龍」,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變化過程中,漸漸跟著移動的極光。
【聯合報╱記者 蔡永彬/台北】
展望系列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以「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為主題演講,吸引不分老少的滿座民眾聆聽。 記者陳再興/攝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48527
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日復一日,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它永遠在變、從沒停歇,你感覺得到嗎?
由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人雜誌、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0春季展望系列演講」,上周五第四場由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主講「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趙丰表示,「永變」的地球不是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一瞬間千變萬化,而是在長久的46億年中,不斷、漸漸地在改變。重大的改變人類不易察覺,是因為人類的百年壽命相對而言太短了。
洋流影響 氣候差很大
地球最顯而易見的「變」誰都可以感覺到,趙丰說,它就是有熱有冷的氣候。環繞我們的海洋和洋流是影響氣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兩大洋流黑潮、墨西哥灣流影響了大地區的天氣。趙丰舉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大陸緯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難以住人、後者卻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為墨西哥灣流經過北大西洋,讓歐洲比西伯利亞溫暖許多。
我們熟知的太平洋區的「颱風」(typhoon)就是短時間、小地區內氣候的強烈變化。趙丰說,颱風在美洲叫「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氣旋」(cyclone),隨著發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稱,2008年5月造成緬甸重災的Nargis就是一個「超強氣旋」。地球上颱風最多的地區在西太平洋到東亞一帶,但趙丰認為,台灣就是靠著颱風的強降雨帶來主要用水,他開玩笑說「千萬不要想辦法消滅颱風,拜託。」
以長時間氣候來看,由其他行星影響,造成的天文「米蘭克維茲循環」(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現在一樣較高溫度的「間冰期」的大型變化。這些幾萬年的冰河期循環,也讓我們的海平面升降幅度達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類遷徙的一大決定因素。趙丰指出,在人類文化歷史的短短時期裡,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變動,影響人類生活。
溫室發燒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來的重大議題。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也讓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趙丰把它比喻成發燒時體溫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來沒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趙丰說,比起中古世紀,現今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了許多,估計連帶讓氣溫上升了攝氏2度左右!
四億年前 一天22小時
另一個地球有趣的「變」是自轉速度。其實地球自轉一圈不是剛好24小時,而是稍快或稍慢一點點。長期而言﹐因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動時產生「潮汐摩擦力」,減慢地球自轉,於是每天的時間都漸漸長一點點。為確保真實世界與人類時間不會超過0.5秒,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國際地球自轉司」會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後一天加上正或負1秒的「閏秒」(leap second)。根據古化石推算,在4億年前,1天只有22小時左右。
地球長時間的「變」還有地磁的位置和強度,趙丰表示,百年來兩個磁極漂移了上千公里、磁雙極強度減弱5至10%;如果考慮的時間更長,地球磁場可能已經有超過上千次的「反轉」紀錄。趙丰猜測,中國「山海經」裡提到出沒在極遠北方的「燭龍」,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變化過程中,漸漸跟著移動的極光。
【聯合報╱記者 蔡永彬/台北】
哈伯望遠鏡拍到恆星吞行星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雅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5/19/26991.html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根據「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刊載的報告,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在我們的銀河中發現1顆行星,繞行這顆行星的恆星正將其吞噬。
這顆不幸的行星被命名為WASP-12b,表面溫度比銀河目前已知的任何行星還高,約為攝氏1500度。
不過報告作者的結論是,它可能在未來1000萬年被自己的母恆星吞沒。
研究員利用2009年裝設在哈伯上的新工具「宇宙起源光譜儀」(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觀察到這顆行星被重力拉成細長狀。
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的海斯維爾(Carole Haswell)是研究主持人,她指出:「我們看到行星周圍籠罩一大片物質,正不斷流失且被母星吸收。我們已找出從未在系外行星中發現的化學物質。」
WASP-12b前年發現,位置在御夫座,距地球約600光年,大小是地球的300多倍。
這顆星質量也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4倍。
它非常接近母星,環繞1周只要1天多。
天文學家已知母星會吞噬太靠近的行星,但這是第一次人類如此清楚觀察到這種現象。
這份報告刊登在5月10日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證實21日由北京大學天文學家李抒璘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理論報告。(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地球發燒 台灣應即推綠色新政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發表時間: 2010-05-19
立法委員鄭麗文18日在全台唯一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演講「全球新政--『氣候安全法』倡議」,在地球暖化的威脅之下,國際政治、經濟勢必將重新洗牌,她說,全球溫度上升,不只是自然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的問題,更是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規範、生產與消費全面調整的問題。
鄭麗文說在1850~2005年,全球均溫上升約0.8℃,台灣則超過1℃。她強調台灣應立即推動綠色新政,因為台灣百年來均溫已上升超過1℃,台灣有99%的能源仰賴進口,而且台灣的GDP有65%仰賴出口。她認為台灣應該以IT產業為基礎,未來應朝向ET產業為主。
她說,全世界都在關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但台灣一直到莫拉克風災之後,朝野才對此有深刻感受。但社會上並未對環境保護議題形成公共討論的風氣,但她也擔心大家對環保會視之為洪水猛獸,依照她個人過去長期從事黨外反動運動的經驗,她擔心政府和知識份子會想去動員民眾「恐懼」的負面情緒,然後去凝聚大家對地球暖化議題的關注。
鄭麗文說,她之所以主動翻譯尼古拉.史登(Nicholas Stern)所著的《全球新政》,是因為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及首席經濟學家的史登,他不以高高在上的道德優越感來教訓世人,也不用恐嚇的語言來強化他的立論,他是領導世界銀行一組龐大的研究人員,花了數年時間作科學研究調查,確定全球暖化現象必定到來,且關鍵在「溫室氣體」,再花了幾年時間,提出一套可行的解決辦法。
她說,大部份人都認為環保跟經濟之間是衝突的,但史登卻認為,一定可以找到一條道路,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又可以降低碳排放量的經濟模式來解決全球的問題。該書提出了讓產業界與環保界可以共同對話的經濟模型──全球新政,一個讓地球免於走向毀滅的未來經濟藍圖。
鄭麗文推崇中央大學在地球科學方面的教學研究表現突出,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說,以地球科學起家的中央大學,深刻體認到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深遠,延續長期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辦學精神,在去年底整合了綠色研究、綠色教學、綠色行政等,進行「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的計劃。希望作為綠色大學之指標學府,成為全球綠色人文、綠色科技和綠色經濟之研發與人才培育重鎮。
中央大學也首開風氣,以厚實的地科學院和管理學院作基礎,全國首創Green EMBA,高階主管在職專班除一般組和兩岸組之外,於99學年度新增「綠色經濟管理組」,已正式對外招生。除管理核心課程24個學分之外,另有18個必修學分,分別為綠色創業管理、全球環境治理、綠色生產與消費、綠色科技管理、環境經濟學和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會計學等六門課。未來也將把「綠色供應鏈」的核心概念融入課程之中。
劉振榮對於鄭麗文立委能夠關注到環保問題,非常感動,因為這是一個不討好的議題,但是卻是很重要的議題。鄭麗文在立法院中倡議台灣「氣候安全法」,我國現有氣候變遷相關法令中,已通過並實施者包括:「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與「能源管理法」,另有「能源稅條例草案」尚在研擬中。惟仍存有若干不足之處,例如:未明定政府應制定或修正長期性氣候安全綱要計畫,亦未重視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脆弱性評估報告。
鄭麗文在其草擬之法案中,將以行政院層級之主管機關,負責綜理我國氣候變遷相關事務;另明定主管機關應制定長期性氣候安全計畫與方案,並定期檢討修正,向國會或民意機關報告;且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綱領制定氣候安全行動計畫,並提送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
文/古明芳
http://www.ncu.edu.tw/ch/news/1030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中大地質所長:除順向坡 還須體檢地質潤滑帶
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嚴重山崩,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認為,除「順向坡」的問題外,當中還有一關鍵的「軟因素」被忽略,即是「地質潤滑帶」之稱的泥層和泥縫,是剪力強度最弱之處,相關單位應有重新體檢的機制,防止不幸事件再發生。
北二高七堵路段二十五日發生山崩,大量土石將高速公路堵滿,疑造成多輛路過車輛被埋在土石中,國內各地質專家都提出建言。 長期投入國內地質研究調查的李錫堤說,台灣的高速公路主要沿著西部麓山帶而建,大部分經過沉積岩地區,而沉積岩地區主要為砂岩與頁岩的互層。
他說,台灣因受造山運動影響,地層多處於「傾斜」狀態,一旦山坡傾斜岩層的「坡腳」遭到挖除,上層岩層失去支撐,如果排水不良和支撐不足,就容易發生滑動。
他還說,如果岩層滑動,除一般熟知的堅硬砂岩與頁岩變動外,還有一個關鍵的「軟因素」,就是泥層和泥縫最容易被忽略,它隨機分布在砂岩與頁岩之間,甚至潛藏在砂岩與頁岩的內部, 一般工程人員進行地質調查時,多半鎖定砂岩與頁岩,泥層和泥縫部分,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取樣,因為在取樣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水」沖掉。
所以,他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最弱的地方,就能掌握真正的安全係數,作有效的施工防護;他還說,順向坡岩層滑動釀成的重大災害屢見不鮮,民國八十六年的溫妮颱風造成林肯大郡事件,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草嶺大崩山及九份二山岩滑也都是順向坡岩層滑動的代表性案例,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災變同樣屬於順向坡上的崩積土與風化破碎頁岩滑動。
原文轉載自【2010-04-27/中華日報/A3版/焦點】
相關連結: http://www.cdns.com.tw/20100427/news/jdxw/770030002010042617532823.htm
中大地質所長:除順向坡 還須體檢地質潤滑帶
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嚴重山崩,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認為,除「順向坡」的問題外,當中還有一關鍵的「軟因素」被忽略,即是「地質潤滑帶」之稱的泥層和泥縫,是剪力強度最弱之處,相關單位應有重新體檢的機制,防止不幸事件再發生。
北二高七堵路段二十五日發生山崩,大量土石將高速公路堵滿,疑造成多輛路過車輛被埋在土石中,國內各地質專家都提出建言。 長期投入國內地質研究調查的李錫堤說,台灣的高速公路主要沿著西部麓山帶而建,大部分經過沉積岩地區,而沉積岩地區主要為砂岩與頁岩的互層。
他說,台灣因受造山運動影響,地層多處於「傾斜」狀態,一旦山坡傾斜岩層的「坡腳」遭到挖除,上層岩層失去支撐,如果排水不良和支撐不足,就容易發生滑動。
他還說,如果岩層滑動,除一般熟知的堅硬砂岩與頁岩變動外,還有一個關鍵的「軟因素」,就是泥層和泥縫最容易被忽略,它隨機分布在砂岩與頁岩之間,甚至潛藏在砂岩與頁岩的內部, 一般工程人員進行地質調查時,多半鎖定砂岩與頁岩,泥層和泥縫部分,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取樣,因為在取樣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水」沖掉。
所以,他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最弱的地方,就能掌握真正的安全係數,作有效的施工防護;他還說,順向坡岩層滑動釀成的重大災害屢見不鮮,民國八十六年的溫妮颱風造成林肯大郡事件,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草嶺大崩山及九份二山岩滑也都是順向坡岩層滑動的代表性案例,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災變同樣屬於順向坡上的崩積土與風化破碎頁岩滑動。
原文轉載自【2010-04-27/中華日報/A3版/焦點】
相關連結: http://www.cdns.com.tw/20100427/news/jdxw/770030002010042617532823.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