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reach Office 簡介

我的相片
中壢市, Taiwan
【Outreach Office 願景與宗旨】 由本院教師及學生支援或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以「培育科學人才」的宗旨從事各項科普教育活動及科學營隊,以提高各年齡階層對地科領域的興趣與理解為願景,推動社區地球科學教育,開放中、小學科學主題戶外教學,辦理教師研習,落實地科教育推廣與環境解說服務。【Outreach Office成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莊麗葉/電話 03-4227151 ext.65679 大學部 地科系:地科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大氣系:大氣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展望系列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以「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為主題演講,吸引不分老少的滿座民眾聆聽。 記者陳再興/攝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48527

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日復一日,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它永遠在變、從沒停歇,你感覺得到嗎?


由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人雜誌、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0春季展望系列演講」,上周五第四場由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主講「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趙丰表示,「永變」的地球不是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一瞬間千變萬化,而是在長久的46億年中,不斷、漸漸地在改變。重大的改變人類不易察覺,是因為人類的百年壽命相對而言太短了。

洋流影響 氣候差很大

地球最顯而易見的「變」誰都可以感覺到,趙丰說,它就是有熱有冷的氣候。環繞我們的海洋和洋流是影響氣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兩大洋流黑潮、墨西哥灣流影響了大地區的天氣。趙丰舉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大陸緯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難以住人、後者卻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為墨西哥灣流經過北大西洋,讓歐洲比西伯利亞溫暖許多。

我們熟知的太平洋區的「颱風」(typhoon)就是短時間、小地區內氣候的強烈變化。趙丰說,颱風在美洲叫「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氣旋」(cyclone),隨著發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稱,2008年5月造成緬甸重災的Nargis就是一個「超強氣旋」。地球上颱風最多的地區在西太平洋到東亞一帶,但趙丰認為,台灣就是靠著颱風的強降雨帶來主要用水,他開玩笑說「千萬不要想辦法消滅颱風,拜託。」

以長時間氣候來看,由其他行星影響,造成的天文「米蘭克維茲循環」(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現在一樣較高溫度的「間冰期」的大型變化。這些幾萬年的冰河期循環,也讓我們的海平面升降幅度達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類遷徙的一大決定因素。趙丰指出,在人類文化歷史的短短時期裡,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變動,影響人類生活。

溫室發燒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來的重大議題。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也讓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趙丰把它比喻成發燒時體溫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來沒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趙丰說,比起中古世紀,現今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了許多,估計連帶讓氣溫上升了攝氏2度左右!



四億年前 一天22小時

另一個地球有趣的「變」是自轉速度。其實地球自轉一圈不是剛好24小時,而是稍快或稍慢一點點。長期而言﹐因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動時產生「潮汐摩擦力」,減慢地球自轉,於是每天的時間都漸漸長一點點。為確保真實世界與人類時間不會超過0.5秒,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國際地球自轉司」會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後一天加上正或負1秒的「閏秒」(leap second)。根據古化石推算,在4億年前,1天只有22小時左右。

地球長時間的「變」還有地磁的位置和強度,趙丰表示,百年來兩個磁極漂移了上千公里、磁雙極強度減弱5至10%;如果考慮的時間更長,地球磁場可能已經有超過上千次的「反轉」紀錄。趙丰猜測,中國「山海經」裡提到出沒在極遠北方的「燭龍」,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變化過程中,漸漸跟著移動的極光。



【聯合報╱記者 蔡永彬/台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