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treach Office 簡介

我的相片
中壢市, Taiwan
【Outreach Office 願景與宗旨】 由本院教師及學生支援或舉辦各項科普活動,以「培育科學人才」的宗旨從事各項科普教育活動及科學營隊,以提高各年齡階層對地科領域的興趣與理解為願景,推動社區地球科學教育,開放中、小學科學主題戶外教學,辦理教師研習,落實地科教育推廣與環境解說服務。【Outreach Office成員】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 莊麗葉/電話 03-4227151 ext.65679 大學部 地科系:地科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大氣系:大氣系系學會與學術部; 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應用地質研究所、太空科學研究所。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交流晚會



教育部「大學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銜接計畫」,由總計劃主持領導全校推行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自97年度起至今即將屆滿三年,全校參與計劃的各系所教授,無不致力於科學研究的傳承與指導,並且將資料完整蒐集編纂成正式教材,可見本校對於教學與研究之卓越成效。
本計畫將於99年10月19日(二)舉辦計畫執行成果討論與成果交流,屆時將開放全校自由入場聆聽交流簡報,會中將針對「100年度計畫徵件」以及「開放大一大二學生參與計畫」等事項提供相關參考資料與討論。會後備有餐點,歡迎蒞臨指教。詳細時間與地點如下:




活動名稱: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交流晚會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國立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指導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日 期:99年10月19日(二)下午5:30
地 點:科學教育中心展覽廳(理學院教學館H2-106)
聯 絡:莊麗葉 小姐 03-4227151 分機65679
電子郵件:julia@chu.edu.tw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中研院開放民眾參觀囉!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中研院一年一度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將於本年(99年)10月23日開始一系列的科普演講、展覽、解說等活動,贈品精緻,又可促進親子交流,非常適合當作教學參觀或是親子假日活動安排,是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又能夠帶動科學學習風潮的活動。


自民國87年以來,每年秋天皆舉辦院區開放參觀活動,受到年輕學生和一般民眾的熱情回應。不僅拉近了民眾和學院式研究的距離,也激發了年輕學生更進一步探索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研究興趣。今年的院區開放參觀活動訂於10月23日(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4時舉辦,敬邀各界蒞臨。


中研院本次精心規劃了200餘場精采活動,其中特別邀請邢義田院士主講「古代秦漢和羅馬帝國的關係- 一個待解的謎」,並安排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演出2010「原聲天籟」。另外也規劃了涵蓋地球科學、數理科學、生命科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等不同研究領域的活動,並設計了「電腦學習單」與「紀念章戳」集章活動,讓參與的民眾,有機會獲贈限量之紀念獎品。

這些兼具知性與感性、動態與靜態的活動,可讓蒞院參觀的民眾徜徉在充滿學術氛圍與科學新知的環境中:或可親炙大師風範,或可觀賞珍貴文物,或可認識平日不對外開放的各類先進的儀器設備,瞭解最新的研究成果,還可全家共享親子DIY與有獎益智問答遊戲的樂趣,現任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前任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 趙丰教授說「有專為高中地科教師或高中地科相關社團所舉辦的『地震儀製作DIY』」活動非常豐富,請各位即早報名參加。

相關網址請見 http://www.sinica.edu.tw/openhouse/2010/inedx.htm






~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一人一科普,人人讀科普 科普書籍導讀會在中大開始囉~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一人一科普,大家都來讀科普!


科普書籍導讀會,就要開始囉!

敬請期待本學期一系列更豐富的導讀活動!To be continued!!


活動時間:

日間時段-99年9月21日 起 至11月23日止 每周二上午10時~12時 (共計八場)

夜間時段-99年9月30日 起 至11月18日止 每週四晚上18時~20時 (共計七場)


活動地點:

日間場-中央大學文院二館二樓 C2-211室

夜間場-中央大學理學院教學館 科教中心物理演示展廳 H2-106


報名方式:

網路報名 http://registrano.com/events/popsci2010 參加者皆須線上報名!!


參與本讀書會之中大學生每場次可核發2小時學習時數。
參與本讀書會之教師及公務人員每場次可核發研習時數證明。
此活動有附餐點喔!!



科學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地球科學學院 歡迎您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系列講座及教師研習活動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Sep 10 Fri 2010 11:28
「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系列講座及教師研習活動

配合2010科學季--氣候變遷展開幕,特別規劃系列講座與教師研習,邀請專家學者針對氣候變遷的現況與對台灣的影響,進行深入的介紹。同時為實踐行動愛地球的宗旨,以生活中具體的節能減碳行為為主題,由達人來帶領民眾探討綠建築和綠行動,建立正確的樂活觀念,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

活動內容:第一場:9/11(六)14:00-15:30,汪研究員中和(現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講:「氣候暖化對台灣環境的衝擊」。第二場:9/18(六)14:00-15:30,張經理楊乾(現任: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變遷專案經理、低碳生活部落格主編),主講:「氣候變遷與低碳生活」。第三場:10/9(六)14:00-15:30,孫建築師勝輝(作品:國內綠建築認證黃金級科工館樂活節能屋),主講:「一輩子適居的高性能住宅與夢想中的桃花園」。第四場:10/23(六)14:00-15:30,吳教授德榮(中央氣象局前預報中心主任、現任:台大及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教授),主講:「全球暖化環境下--颱風警報與風險管理」。
學習對象:一般民眾、教師。
活動人數:每場100名。
活動費用:免費。
活動地點:一、三場於北館AB103簡報室;二、四場於南館S105階梯教室。
報名方式:1.網路報名(網址:http://eip.nstm.gov.tw/nstm/)。2.電話報名07-3800089分機5137(服務時間:每週二至週五9:00-12:00,13:30-16:30,星期例假日恕不受理電話報名)。3.高雄市公私立高中、國民中小學、公立幼稚園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依序於99年09月09日(星期四)、09月16日(星期四)10月07日(星期四)、10月21日(星期四)前逕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上報名,網址:http://www.inservice.edu.tw/
主辦單位: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高雄市政府國民教育輔導團。
協辦單位:ECO御宅活綠情報、低碳生活部落。

相關連結:http://203.71.9.116/nstmedu/ "

慶祝<科學月刊>40周年活動,「科普閱讀年」系列--科普書閱讀研習營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一、宗旨:慶祝科學月刊創刊40周年,特訂2010年為科普閱讀年,希藉由科普書閱讀研習營,讓更多人知道如何閱讀科普書,並正確地閱讀科普書,掀起閱讀科學普及書籍之風潮。
二、目的:
針對科普閱讀年100種科普好書書單(書籍介紹請見2010全國科普閱讀年網站http://popsci.lib.ntnu.edu.tw/books/intro.jsp),培訓全省在地的伴讀員。
藉由伴讀員的研習,能讓伴讀員擁有直接和當地民眾一起閱讀科普書的基本能力,解答並協助閱讀科普書所遇到的困難,使得民眾能更願意接近及閱讀科普書。

三、指導單位:教育部
四、主辦單位: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世新大學、臺北市立圖書館、國立臺中圖書館、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東華大學、高雄醫學大學
五、研習日期:99年9月14、20、21、30日,分為北中南東四區
六、研習地點:
北區:9/14,台北市立圖書館(臺北市建國南路二段125號)
南區:9/20,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中區:9/21,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國光路250號)
東區:9/30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1號)

七、研習課程
科普閱讀之基本理論、如何帶領與分享科普閱讀、針對各類科普書的閱讀重點與分享

八、參加人員
全國公私立各級學校科學教師(含退休教師)
全國各圖書館館員及志工
全國各科學教育機構研究員及導覽員
對科普書籍讀書會帶領及閱讀推廣有興趣之一般民眾
參加名額限定200名,若報名人數超過,則依網路報名順序錄取前200名人員。
錄取人員將另行以e-mail通知報到及研習等相關注意事項(同時上網公告),若研習前一天仍收到e-mail,請洽聯絡人或上網查詢。

九、報名:一律採線上報名
北區:網址:http://www.tpml.edu.tw→線上申辦→活動線上報名→科普書閱讀研習營,報名截止日期:99年9月9日,活動聯絡人:臺北市立圖書館,酆詠之,27552823#2117。
南區:網址:http://registrano.com/events/990920,報名截止日期:99年9月15日,活動聯絡人: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鍾小姐,(07)3121101分機2259轉20。
中區:請洽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林昀靚,0982-090-365,sci40200@gmail.com
東區:請洽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活動籌備委員會,林昀靚,0982-090-365,sci40200@gmail.com

參加研習人員給予5小時研習時數,與研習證書一張。
活動全程免費,會議期間供午餐一頓、不供宿,參與研習人員往返差旅費,由各單位依規定報支。
主辦單位視實際活動執行狀況得隨時彈性調整時間與內容,並公告於活動網頁。http://popsci.lib.ntnu.edu.tw/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新世紀的地球科學」開始招生囉~

新世紀的地球科學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配合教育部「教師專長增能學分班」開設教師進修課程,並依99普通高級中學地球科學之課程綱要編案議題,將地球科學分為三大單元,每修畢18小時可得1學分,未來將可抵免相關碩士班學分。第一單元:認識地球的觀測方法,探討各類地球觀測技術。本課程已於2009年暑期結束。第二單元:自然災害面面觀,探討地球災害。2010年9月17日~10月22日,共計36小時可得2學分。第三單元:全球環境變遷與永續。探討能源問題、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環境汙染與永續發展等議題。

課程實用,學費全免,歡迎踴躍報名!

報名日期自99年8月23日至9月9日止

報名簡章請見公告附加檔案。http://escollege.ncu.edu.tw/news_detail.php?ID=358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Outreach Office: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Outreach Office: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國內最新的環境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網站資訊,就在這裡!

為喚起全民對環境變遷的重視及愛護地球的觀念,繼而力行生活環保,行政院環保署特別於全球網路多媒體平台製播「EPA環保頻道」,以做為教育宣導或學校課程補助教材使用,內容包含「愛護地球」「珍愛地球」「關愛生命」等三大類共37支合法版權影片,還有及時環保新聞、環保宣導短片等。

播出時間為99年8月26日至100年8月31日。歡迎各位上網觀賞運用。網址: http://www.hichannel.hinet.net/event/2010EPAchannel/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福衛三號探索之旅 中大GPS中心首辦小學生科普教育


【地科教育推廣報導】


公告單位: 秘書室第一組發表時間: 2010-08-06


今年(2010年)酷夏最炫的科學活動-「福衛三號探索之旅」,由國立中央大學「全球定位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簡稱「全球定位中心」)」主辦,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協辦,於8月3日及8月5日分二梯次舉行,共計64位來自桃園、新竹及台北的國小4-6年級學生參加。


  復旦國小即將升上6年級的田同學說,平日就喜歡看太空及人造衛星的書籍,參加此活動,可瞭解人造衛星如何發射,及每秒的行徑速度。文化國小陳同學說,通過老師們的解說,比自己在網路上觀看人造衛星影片,更易清楚瞭解人造衛星及其規律的軌道,也藉由地球自轉,得以全面掃描地球圖像。南勢國小謝同學則說,最喜歡的部份是瞭解了雲的種類,包括積雲、卷雲、層積雲等。


 中央大學全球定位中心主任黃清勇說,全球定位中心甫於去年底成立,本次活動是首度針對國小學生辦理的科普教育活動。透過探索之旅活動,可引發參與學童對太空與大氣科學的興趣,也將福衛三號與GPS科學應用之知識推廣至國小學生。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計畫」是一大型台美雙邊國際合作計畫,發射六顆微衛星,分佈於地球表面700~800公里高之不同軌道中,分別繞行著地球運轉組成涵蓋全球的低軌道微衛星星系來接收美國24顆全球定位衛星(GPS)所發出的訊號。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及電離層,每天提供全球平均2500點資料值,資料均勻分佈於全球上空。此計畫不僅提高氣象預報更新的頻率,使氣象報告具有實際的效益外,亦可用於長時間之氣候變遷現象之研究、對電離層進行動態監測、進行全球太空天氣之預報、和提供地球重力研究等相關科學研究,並與國外進行氣象觀測資料交流。 福衛三號探索之旅活動,主要行程安排包括參觀中央大學太遙中心,並設計以福衛三號與GPS科學等科學教育為主題的分組遊戲。另外,也帶著小朋友們踏入台灣地區太空研究重地「國家太空中心」,學習現行全球定位系統(GPS)在生活上的應用,從參訪及遊戲中認識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文/於嘉玲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氣候變遷是否加劇全球天災?


【地球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公告單位: 祕書室第一組發表時間: 2010-06-25
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每兩年在西太平洋區舉辦的「西太平洋地球物理會議(West Pacific Geophysical Meeting,WPGM)」,6月22-25日在台灣舉行,來自全世界有一千四百多人參加,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說,氣候變遷在地球整個歷史演進中不斷的發生,規模大小不一。工業革命以後,人為成分影響氣候變化,最明顯的就是因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自十九世紀中期起就逐漸上升,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因此大會特別以「全球變遷下的極端天候事件」為主題,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演講。   

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2月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未來氣候暖化對亞洲國家的傷害將特別高,土地將更為乾燥、洪澇次數增加、颱風的威力增強。颱風、乾旱、洪水等極端氣候型態機率增加且增強。由於氣候變遷加劇,熱浪、暴雨、洪水及乾旱等天災更頻密且強度更大,使每年天災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不斷上升。艾米勒.歐卡(Emile Okal):蘇門答臘海嘯襲擊的五年後,我們學到了什麼?

 美國西北大學艾米勒.歐卡表示,歷經蘇門達臘的地震與海嘯已經五年了,隨後的事件皆可驗證哥倫布的壓力轉移模型/理論,但偶發事件的時機和規模仍然是難以預料的。以地殼來看,我們必須摒棄地震震度可由地殼變數來預測的概念。

 站在海洋動力學的立場來看,這次事件證明海嘯包含了地殼表面與大氣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前者提供了一個以地面為基地的地震儀來記錄海嘯的結構,後者提供像是海嘯陰影、電離層偵測等觀察。

 相關的科技發展可為海嘯預警系統帶來技術的進步。海洋偵測系統對於海嘯波浪的偵測,也可延伸至水平性的 (藉由因地震引起冰山移動的記錄)及較高頻率的淺層海水波動。這些高頻率的構成要素涉及了更遠部分的共鳴影響和必要的疏散措施。

 艾米勒以薩摩爾群島中的兩個小島在同一個海嘯事件的傷亡人數有明顯差異,其中一個美屬小島,到處可見預防海嘯的逃生標語,「時時提醒有發生海嘯的危險」,因此傷亡人數極少。另一個小島人民則無此警覺性,導致在海嘯事件中有大量傷亡人數。劉家銘:浮塵、暴雨與氣候變遷 中國表面溫度自1900年以來已上升超過2度,自1980年以來每10年增加超過0.3度。約30-40%的增加,可能被氣溶膠所掩蓋。過去的30年,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和冰川覆蓋面平均深度下降了5-10%。

 亞洲氣溫將依不同的排放情形,增加攝氏3-5度,即使在控制之內 (2050年之前450 ppm),在下一世紀,地球溫度仍將持續以每100年上升約攝氏 1度的速度向上攀升。

 劉家銘教授表示,全球氣溫的上升是過去工業化累積的結果,尤其亞洲地區的工業化,導致世界上超過 60%的污染產生於亞洲季風區。而「季風」與乾旱和洪水有關,它和「氣溶膠」是危害亞洲季風區最嚴重的兩個環境因素。

  大氣中的懸浮微粒(氣溶膠、雲、降水)與熱源的互相調節和互動,改變了季風的水循環。根據1961年至2009年降雨資料,中國南方4月至5月的雨量較少,但6月至8月的極端暴雨事件卻明顯增強。

  劉家銘教授表示,短期之內仍無法制止氣溫的上升,尤其高山地區的氣候變遷是「明顯且迫在眉睫的危機(a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冰川是亞洲七大河川:恒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薩爾溫江、湄公河、長江、黃河的源流,供應亞洲許多國家的水源。喜馬拉雅青藏高原的冰川的加速融化,將會危及整個亞洲的供水。

  劉家銘教授說,加速融雪和冰川退縮在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可能的原因,包括溫室效應、加熱大氣氣溶膠、煤煙和粉塵的「雪深作用」(Snow-darkening effect)。所謂「雪深作用」,是指黑碳、粉塵沉積在雪地上表面使其變暗,黑色表面將吸收更多陽光,導致雪融化得更快。劉家銘教授指出,亞洲會有水源短缺的問題,各國政府應正視此問題,在經濟政治上有相對因應措施。

劉維寧:地日系統的極端事件與2012?! 2012年將是一個太陽活動高峰年,2012年至2014年太陽活動將會很強烈,是否會對地球環境造成如電影《2012》般的災難,各國地日科學家皆關注此項議題。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磁場會影響天氣、極光、能量的產生,磁場也可能是加熱日冕的未知能源。但是我們卻不甚瞭解太陽爆發和地磁爆活動,及其之間的相互關係。

  加拿大航天局首席科學家劉維寧說,「不管發生什麼事,太陽明天依舊會升起」這句話似乎預設了「太陽是永恆的」。他提醒,有很多事情在今日唾手可得,但在未來卻會受到挑戰。水、石油和太陽都是顯著的例子。

  劉維寧參與了中國所推動的太陽監測衛星計畫「夸父計劃」將於2012年完成,其由三顆衛星組成,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日地空間探測計畫,將探測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可建立太空天氣的預報系統。

  其中一顆衛星在距地球150萬公里的日地連線上,全天候監測太陽活動的發生及其伴生現象。另兩顆衛星在地球極軌大橢圓軌道上飛行,用來監測太陽活動導致的地球近地空間環境的變化。希望能改善內日冕的關鍵過渡區影像,改善對太陽時空結構的瞭解。同時將利用以12小時為運轉週期的莫尼亞軌道,達成對尖點和極光磁力線的長期觀察,以改善磁層和電離層聯結的現有知識。



文/古明芳、徐郁雯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

【地科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交流雜誌專文----周仲島: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
剪報來源: 中央日報發表時間: 2010-06-18
2010-06-12 10:23:44 交流雜誌6月號111期周仲島專文「海峽兩岸氣象交流現況與前景」,如下:
 引 言
 海峽兩岸地緣關係密切,相同天氣和氣候現象常同時影響大陸和台灣,因而學術基礎研究與預報實務都有極高的共通性。台灣和大陸氣象界,在災害性天氣(如颱風和劇烈降水)研究都頗富經驗,在季風和氣候變遷等領域也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兩岸氣象交流具有高度互補性。
 海峽兩岸的氣象交流,從民國八十三年共同慶祝兩岸中國氣象學會成立七十週年開始,爾後在歷屆理事長帶領下,雙方交流熱絡。也由於成效績優,學會連續五度受到行政院陸委會的表揚,至今已有超過五十次團體交流活動的記錄。
 兩岸氣象交流活動的推動並不容易,除協調及申請手續外,經費也是一個問題。近年來依委託單位中央氣象局的需求,邀請大陸氣象局組團來訪,已成為學會每年的重點工作。自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每年大陸氣象界來台參加「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本會組團赴大陸參加「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已成為兩岸氣象界的年度盛事。
 以下就最近幾年學會在兩岸事務交流,簡短說明。
 海峽兩岸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
 此一系列研討會,由中央氣象局委託本學會主辦,重點以災害性天氣為主,這也是兩岸氣象界最實際的需要,關係到兩岸人民的福祉。九十五年十月,本學會邀請當時中國大陸氣象局長秦大河院士率團來台發表論文,雙方共發表二十八篇論文,分別討論氣象災害與災害防治、氣象科技與應用、氣候監測與分析、預報技術與個案研究、遙測與整合應用等。會議主題特別加強氣候變遷、氣候模式、災變天氣特徵,也討論到颱風和中尺度氣象問題,非常切合兩岸實際需求。當年代表團是近十年來訪層級最高的一次,大陸領導階層很多四十歲左右的年輕幹部,擁有博士學位及省(市)局長的經歷,且大陸中央與地方、作業單位與學術單位的掛職和交流非常密切。
 大陸風雲一號氣象衛星與風雲二號衛星錯開觀測,可提供涵蓋東亞地區和台灣,每半小時一次的衛星雲圖;每年四至十月洪汛或颱風期間,還可加強觀測,提供每十五分鐘或更密集的衛星雲圖,對台灣天氣分析和預報有相當助益。
 最近一次的災害性天氣分析與預報研討會,於九十八年十二月舉辦,研討主題包括:重大災害性天氣的分析診斷與預報技術;颱風與梅雨季定量降水預報;全球暖化與災害性天氣;氣象分析技術資料之交換;以及其他天氣預報實務之交流。此外,本次交流重點項目,在於加強雙方對颱風、梅雨季、豪大雨預報能力以及全球暖化和劇烈天氣相關技術之探討。
 大陸參訪團由氣象局沈曉農副局長擔任團長,兩岸總共發表三十篇論文,參加人數約八十位。大陸參訪團並由本學會安排,參訪中央氣象局所屬作業中心、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及台北市災害防救中心;另安排到中央氣象局宜蘭氣象站、花蓮氣象站、花蓮雷達站及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鳳林鳳義坑土石流觀測站現場參訪。該年適值莫拉克侵襲台灣造成重大災害,尤其是豪大雨對土石斜坡的崩塌,以及氣候暖化與超大降雨的關聯,都是雙方熱烈討論的議題。
 另外在九十八年六月,大陸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台灣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以及福建省政府在福州共同舉辦海峽兩岸自然災害防治交流合作研討會。本學會居中協調,促成台灣大學和福建省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並作為福建省氣象局人才培育的基地。
 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
 此一系列會議,由大陸氣象局之海峽兩岸氣象科技交流中心主辦。九十六年的研討會假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兩岸學者專家共提出二十五篇論文,我方有十二位學者專家出席並發表十篇論文。內容包括:天氣個案分析、都卜勒氣象雷達、颱風、數值預報、氣候統計、氣象服務等。九十七年研討會,以汶川地震重災區降水與泥石流滑坡特徵分析、氣象信息在防災應變之應用等為探討主題。
 九十八年研討會,假北京中國氣象局科技大樓舉行,我方有二十位學者專家出席並發表十三篇論文,由本人帶團前往,中央氣象局辛在勤局長以顧問身分與會。由於當年莫拉克颱風為台灣及大陸皆帶來重大影響,因此,有多篇論文係以莫拉克颱風為探討主題。大陸方面的與會人士,包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陳聯壽院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王元副院長、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王式功副院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山大學及其他氣象作業、學術單位之學者專家。這次研討會由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也是中國科學院秦大河院士親自接待;另外由於相關颱風議題討論熱烈,會中也談及未來如何強化,包括颱風命名以及合作研究的可能性。
 海峽兩岸氣象名詞研討會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為兩岸大氣科學學者所組成,每年輪流主辦氣象名詞研討會,以增加兩岸氣象名詞的一致性,對於兩岸氣象科技交流有很大的貢獻。
 八十八年第一屆研討會在台北召開,確定了「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的編定方案。八十九年第二屆在海南海口市召開,對中國大陸專家按編定方案整理的「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初稿)」,進行逐條審定與討論。
 九十一年第三屆在墾丁召開,針對「對照本」,海峽兩岸各自選取較優與較劣及新詞翻譯進行範例討論,為往後翻譯名詞的一致性,提供原則性建議,彙編成﹁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乙書(以下稱老名詞)。此外,並依據美國氣象學會出版之「氣象名詞辭典第二版」,除去第一版已有部分,和已收錄於國立編譯館於八十七年所編之「氣象學名詞第四版」部分後,整理出約一千字之「新增字彙」(以下稱新名詞)。
 九十五年第四屆在新疆喀什市召開會議,針對「新增字彙」選取常用重要新詞,希望在新詞尚未完全確立「慣用譯名」之前,提供雙方可接受之「共同推薦譯名」。
 九十七年第五屆在台北舉行,針對老名詞當中的四百四十八則「共同推薦譯名」進行研討,兩岸達成一致者計有兩百八十八則,約佔六十四.三%。
 九十八年第六屆原本預定在福建武夷山舉辦,後因莫拉克颱風改到海南三亞進行。會中討論五百五十三則老名詞中,兩岸推薦名相同者一百三十五則,雙方均建議刪除者共有三十三則;另討論九百三十六則新名詞,完成研定兩岸譯名相同者,及雙方均建議刪除者計三百六十八則。兩岸獨特用語,且無交集者,例如「向量︱矢量」「亂流︱湍流」「計︱儀」等,則未列入討論。
 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將這幾年已定案之成果,彙整提供各自之政府主管機關(大陸名詞委、台灣教育部國立編譯館),進行國家大氣科學名詞之修訂,以作為教學、研究之名詞使用依據,未來亦將配合兩岸政府推動「中華大辭典」之編輯工作。
 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於九十一年完成「海峽兩岸大氣科學名詞對照本」,不但使社會大眾及氣象界了解兩岸氣象名詞的差異性,減少誤解,更進而以縮小兩岸氣象名詞稱謂差異,作為雙方共同努力之方向。老名詞異中求同、新詞尚未討論獲得共識者,仍應作為未來之工作目標,持續進行。
 目前兩岸颱風因中文譯名不同,常造成兩岸作業單位與使用大眾之誤解,是否藉由兩岸氣象名詞委員會對談機制進行研討,或由兩岸氣象局直接討論,亦是未來努力方向之一。
 全國大氣科學研究生暨兩岸研究生學術交流活動
 自八十三年兩岸氣象交流以來,即開辦兩岸青年大氣科學學術研討會,每次均在兩岸大氣科學界造成熱烈迴響,這歸功於兩岸擔任導師的著名科學家大力支持,以及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的全力配合。研討會歷來的主題共有五方面:氣候動力學、氣候預報、氣候模擬與全球變化;中小尺度與災害性天氣;大氣物理、大氣探測與遙感;大氣環境、大氣化學與邊界層物理;地球流體力學。
 研討會均由研究生主導研討會議議題、安排特邀報告人及主持所有會議,老師從旁協助與指導,達到「做中學」的教育目的,使學生逐步成長,並且議題廣泛。大陸研究生上台報告有板有眼,問題發言也相當踴躍與深入。對岸研究生以大尺度研究與模式模擬見長,我們則偏重小尺度的專研與新技術的開發,各有特色。
 結語
 台灣因為颱風、豪雨等災害性天氣常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大陸也面臨相同問題,如何加強即時天氣預報技術及遙測資料應用,可作為未來兩岸氣象科技交流重點。台灣今年將舉辦花卉博覽會,大陸辦理北京奧運及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提供相關承辦單位及活動地點氣象服務的內容與運作方式,應該可作為中央氣象局提供台北市花博會服務的參考。
 長期以來,在政府支持與中央氣象局全體工作人員努力下,我國颱風預報技術已達世界一流水準,並仍在進步中。台灣地區自動雨量網站已建設完成多年,都卜勒氣象雷達網連也已完成,衛星接收和各種預報整合系統也不斷更新。在學術界與作業單位的努力下,氣象界的學者專家們無不力求有所突破,但由於天氣變化之多變性,氣象工作者需努力探究的大自然奧秘尚多。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舉辦過多次兩岸氣象交流活動,已為兩岸氣象交流奠定紮實基礎。基於兩岸氣象間共同工作需求,應思考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兩岸大氣科學學術交流與合作模式。藉由不斷的互訪,建立深厚的互信基礎,繼續推動相關學術交流活動,至為要務。讓兩岸學術實務臍帶得以長長久久,永續經營,共同造福後代子子孫孫。【中央網路報】原文轉載自【2010-06-12/中央日報網路報-兩岸交流】

相關連結: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1&docid=101191029

中大新聞 http://www.ncu.edu.tw/ch/clip/8229

東沙設首座綠能空氣監測站,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擔任研究主力團隊。


【地科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剪報來源: 民眾日報發表時間: 2010-06-22
【本報綜合報導】 

環保署長沈世宏昨天表示,台灣與美國太空總署合作,在東沙島以國際級空氣監測設備進行聯合監測。特別的是,監測工作站使用太陽能發電,使東沙島成為台灣第1個綠能監測站。 

沈世宏與行政院國科會主委李羅權、美國太空總署(NASA)Dr.Hal Maring等人赴東沙島,出席「南海環境品質聯合監測成果發表」活動。 

沈世宏指出,此次聯合監測活動為台灣首次與美國及越南、泰國、菲律賓等國家合作,探討中國大陸沙塵及東南亞生質燃燒污染物傳輸,對南海地區的影響。 

沈世宏說,2月在國防部協助下,海軍船艦運補監測車及美方相關設備至東沙島,已進行3個月的完整空氣品質觀測,6月底美方設備將移回,監測車也將運回台灣。 

他表示,為持續瞭解南海環境品質長期變化,環保署與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合作成立「東沙環境品質監測工作站」,並以太陽能發電供電,成為全國第1個綠能監測站。 

參與研究團隊的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能暉表示,吹東北季風時,大陸沙塵暴影響大,3至5月吹西南季風,則有中南半島霾害;東沙島因具戰略地位,正好是空污越境處,適合做背景監測。 林能暉說,從過去3個月空氣品質觀測發現,中南半島吹來的污染物質中,對人體危害較大的是大氣汞和戴奧辛,測得每立方公尺2點多奈克,比起台灣本島一般在1.5至1.7奈克左右,此數值已較全球平均值高。 

環保署監資處長朱雨其說,今年3月,台灣受大陸沙塵影響,各地空氣品質不良;至於東沙島,平日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30微克,沙塵期間測得濃度達557微克,首度證實沙塵暴影響如此遠。

原文轉載自【2010-06-19/民眾日報/3版/焦點新聞】

中大新聞 http://www.ncu.edu.tw/ch/clip/8251

今年酷夏最炫的科學活動,就是「福衛三號探索之旅」。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今年(2010年)酷夏最炫的科學活動,就是「福衛三號探索之旅」。由國立中央大學全球定位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辦,地球科學學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協辦的暑期科學活動,將帶著小朋友們踏入台灣地區太空研究重地「國家太空中心」,學習現行全球定位系統(GPS)在生活上的應用,進而從遊戲中認識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

「福衛三號探索之旅」,第一梯次:8月3日(二),第二梯次:8月5日(四)。即日起開始受理報名,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或email報名,7月19日(二)下午4點前完成報名手續。費用全免,歡迎全國 四~六年級小朋友報名參加,留下今夏最有價值的回憶。


活動詳情請洽:03-422-7151 分機65565 翁小姐 gpsarc@gmail.com

03-422-7151 分機65679 莊小姐



~地球科學學院歡迎您~

地科教育推廣部落格天氣預報功能開始啟動!!!

【地科教育推廣報導】

2010年6月23日起,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地球科學教育推廣部落格開始提供天氣預報,讓您不再為天氣變化而煩惱。歡迎各位多加利用!
(感謝iTenki熱情提供 http://www.tenki.tw/index.php )


~地球科學學院歡迎您~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氣象達人彭啟明 讓氣象資訊有價值


【地球科學教育推薦報導】

氣象達人彭啟明 讓氣象資訊有價值
剪報來源: 生命力新聞 記者王亭云/臺北報導
發表時間: 2010-06-18
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 當家氣象主播瑋靚(圖 左)和
天氣達人彭啟明 (圖右)。王亭云/攝 影

 「大家晚安,我們一起來關心今天的天氣…」聽著氣象達人彭啟明親切地播報著氣象,不說您可能不知道,他可是擁有台灣第一張氣象預報個人證照,並創立了台灣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不同於中央氣象局制式的資訊提供、各電視台短短的氣象時間,彭啟明利用各種網路平台,每天提供網路使用者更快速且豐富的天氣資訊。

 彭啟明現在除了是「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的總經理,同時還身兼許多不同的身分,像是大愛電視台的氣象主播、中廣氣象達人節目主持人等,「氣象」對他來說可說是一路相伴。對於探索天氣現象充滿著興趣,「或許跟小時候住在花蓮氣象站旁邊有關係吧」,他回想著,經歷過高中熱愛天文的時期,大學進入了中央大學大氣系,便一直研究氣象直到博士學位。

 「沒有網路,就沒有這家公司。」彭啟明說道,由於氣象資料龐大,在過去都得依靠超級電腦才可以作業,如今網路不僅方便更能快速傳輸氣象資料,成立工作站的成本也不再昂貴。二○○四年國內開放民間氣象產業,「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一成立,就取得由政府認證發行的氣象預報證照,得以用他自己的專業來分析獲得的各種氣象資料,並可合法公開預報天氣。

 靠著氣象的專業,引入全新的氣象專業想法,彭啟明為自己開創了不同的道路,由於身為第一家民間氣象公司,還有許多創新的經營概念,因此創業當時冒著極大的風險,是否能成功是未知數;另外,氣象資訊的提供需要專業的學術背景與研究,因此這是「一條孤寂的道路。」他如此說。

 公司除了有提供媒體天氣資訊的服務外,還有廣泛的氣象產業服務,像是短期或長期的天氣預測與評估,客戶範圍小從個人大至企業,像是有個人的出遊計畫、攤販的擺攤時間等;也有替企業做整年度的營運狀況預估與活動排程規劃,譬如說哪天是好天氣適合舉辦大型的活動,又或者某些企業的產品會因天氣而有銷售數量的改變等情形。

 跟著當家主播瑋靚一起來看看氣象播報影音如何產出的吧!

 如此延伸出來的「天氣保險」概念,也就是幫助企業找出營業與天氣影響的關鍵點,並根據分析結果,提出解決方案,降低企業營業風險。譬如說電器業者在產品銷售主要月份,如果遇梅雨季降雨異常或颱風侵台次數異常,降低民眾出門購買意願,使原本銷售量大減,導致營業的損失,那麼保險公司就會理賠。

 從二○○三年創業至二○○七年開始從虧轉盈,除了氣象播報工作,公司也已發展出制式的接案流程,預測不準還不收錢,所接的案子以戶外公關活動為主,再來就是賽鴿比賽。「大多數公司會用,因為往往企業的損失的金額,會大過我們服務的費用」,彭啟明說,天氣預測的服務可大幅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個人或企業營運效益。今年,他預估年營收可上看五千萬元。

 小巧的攝影棚讓每天的氣象新聞得以產出,將氣象訊息傳播給每一個人知道~

 另一方面,彭啟明對於將氣象與網路、手機等各載具的結合應用不遺餘力,為的就是要「將資訊傳送出去」他表示。他的部落格數位氣象台每天傳播著氣象資訊,而將天氣資訊與Facebook、Plurk等結合的效果,他認為,「部落格感覺慢慢退燒了,而社群的力量很大,互動性更強。」

 公司也有提供手機WAP氣象資訊提供的服務,只要用手機上「小美女氣象台」,隨時掌握即時且生活化的天氣資訊,針對iPod使用者也有iPod Weather的服務;而跟Google map做結合的TenkiMaps,結合天氣、地圖與互動功能,除了點選地圖上的地點有簡單的氣象資訊,還能讓當地人告訴你當地的天氣。

 雖然和氣象局同樣都是提供氣象資訊,但差別在於,「服務的態度,我報不對會有壓力」彭啟明說,因為他得對客戶負責,而且「因為會員少,對你的信任就大。」

另外,對於主流電視媒體不重視氣象的專業,他有著深深的感觸,「他們不敢冒風險」,所以比較不能接受他的氣象資料不同於中央氣象局所提供的。

 對於將氣象資訊的價值做了全新的定義,彭啟明覺得,從原來沒有的東西,經過嘗試,到最後比預期的結果更好,讓氣象的應用更多,「就會有成就感。」對於未來的想像,「我想要有個氣象頻道,」他認真地說,不管是網路或者電視,他認為,「天災會越來越多,有個專業氣象台是個好事情。」對於朝夕相處的夥伴「氣象」,他還是充滿著熱情與期許。

原文轉載自【2010-06/生命力新聞】 http://www.newstory.info/2010/06/氣象達人彭啟明-讓氣象資訊有價值.html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國科會科學志工團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收成與分享階段。今年,科學志工們在生態環保科學、科學志工創意與特殊族群關懷等三大領域中,展開科學志願服務。志工們以專業,守護每一顆特別的心;以行動,關懷地球生態的美;以熱情,激發孩子們的科學夢。這些繽紛的成果,都將在2010年科學志工大會師中一舉綻放。

誠摯邀請有興趣的您,與我們於 7月12日(一)假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一同激盪科學新思維!


一、主辦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二、承辦單位: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
三、協辦單位: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大學分會、成功大學水利暨海洋工程系、元智大學學生事務處
四、演出單位:
1. 前雲門舞集1團舞者林姿君、交通大學魔術社賴之彥(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100級)
2. 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特約繪本作家童嘉、台灣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畫家群
五、活動日期:2010年7月12日(一)
六、活動地點: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際會議廳(新竹市科學園區研發六路七號)
七、活動議程:
10:00~10:30 報到
10:30~11:00 志工,著了科學的魔法
11:00~12:00 科學,有了志工的微笑-主題論壇
13:30~14:30 志工,從心的執著開始-願景對話
14:30~15:30 歡迎,科學志工來我家-NCHC參訪

報名方式:以電子郵件方式提供服務單位、職稱、姓名、性別、連絡電話、手機電話、住址、信箱、飲食葷素、郵局或銀行存摺封面影本(符合本院志工團隊資格者,補助交通費使用,需與出席者相同)

歡迎國立中央大學師生報名參加。

意者請洽:
地科學院 天地人志工團隊 莊小姐 03-4227151 分機65679
liyea@ncu.edu.tw

指引你人生新方向的一場座談會 -- 地球科學工作者的出路 Careers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未來的路何其廣闊,最後要選擇哪一條路走,你是否曾經認真思考過?
參加「地球科學工作者的出路 Careers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座談會,將指引你人生新方向。


地球科學工作者的出路
Careers in Earth System Science

時間:2010/ 6/23 (三) 下午 5:45 ~ 6:30

地點: 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一樓102室

主講: NASA 地球科學團隊

登記: WPGM會議展場-NASA展示處

注意: 會場贈送精巧NASA紀念品


歡迎:大學部學生、研究生及所有地球科學工作者參加



想知道更多? 請到 http://www.cgu.org.tw/CGU2009/Chinese/Activity/Act_CGU_2010_5.php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歡迎您~

2010年6月10日 星期四

甚麼樣的活動讓你一定要注意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甚麼樣的活動可以讓你在一天之內吸收60個研究領域的精華,親眼見到各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還可以看到全國大專院校的優秀菁英?就是這個一年一度的活動,「大學跨學門科學人才培育銜接計畫-99年度暑期研習交流活動」!

身為大學生的你,如果你去年沒參加到,等明年又還太久,請不要錯過今年7月20的研習交流活動。


詳細內容請見 http://sciedu.ncu.edu.tw:8000/school/data/
中央大學報名與活動諮詢,請洽 03-4227151分機65679 地科學院 莊小姐
報名表請送到 liyea@ncu.edu.tw
費用:全免(備有餐盒,但交通費需要自己出喔)
報名期限:2010/6/21下班以前


請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地球科學學院歡迎您~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6月9日歡迎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蒞臨本院採訪


【地科教育推廣報導】

6月9日歡迎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節目蒞臨國立中央大學地科學院採訪。本次受訪主角為地科系馬國鳳教授,訪問內容將於該節目時段播出,歡迎各位聆聽指教。精彩內容將刊載於國語日報科學版及其他報訊。

「自然筆記」節目著重於生態、環境等相關議題探討,主持人范欽慧非常重視自然生態與環境變遷,將歷年來採訪、蒐集到的所有事物整理出版多本書籍,如「與自然相遇的人,大田出版」、「台灣生物曆,大田出版」、「海洋行旅,天下雜誌」、「跟著節氣去旅行 親子共享自然的24個旅程」...等。


教育廣播電台節目頻率:台北101.7MHz  彰化103.5MHz  高雄101.7MHz  台東102.9MHz 花蓮103.7MHz 

部落格網址如下 http://tw.myblog.yahoo.com/native-education/article?mid=2284&next=2265&l=f&fid=14




~地科學院歡迎您 ~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George Harlow教授訪台演講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George Harlow教授訪台演講,將與您分享科學研究精彩紀錄,歡迎各位報名參加!




第一場
6月17日(四)下午二點
台北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三樓演講廳
Jadeitite: A Recorder of Subduction Channel Fluids

第二場
6月18日(五)下午二點
花蓮 東華大學美崙校區(體育館)國際會議廳
The Geology of Jade Deposits (玉礦的地質)

Harlow教授簡歷
哈佛大學學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資深研究員/教授
美國礦物學學會會士(MSA Fellow, 1996)、秘書長(2004-2006)、
傑出公共服務獎章得主(2003)
國際礦物博物館專業學會理事長(1993-1996)、監事(1993-2005)

詳情請洽東華大學美崙校區蔡金河老師 03-8227106 分機 2172, tsaich@mail.ndhu.edu.tw

6月26日,NASA科學家現身說法,教你如何取得、如何使用科學資訊!!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報導】

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Chinese Geoscience Union)辦理之教師研習「如何使用NASA資訊」,歡迎自然科學領域教師,或任何有興趣的教育、研究人員報名參加。歡迎轉載於各校、各單位網站訊息公告。


主題:如何使用NASA資訊
受訓地點:台灣大學計算機中心 2樓212教室
日期:2010/6/26 上午9:00~12:00
費用:全免
名額:40名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方式,額滿截止。
報名網址:http://www.cgu.org.tw/CGU2009/Chinese/Activity/Act_CGU_2010_NASA.php
注意事項:請攜帶個人電腦或隨身碟,以便下載資料。


本研習將限量提供珍貴教學與研究資料,敬請把握機會!


~~ 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辦公室歡迎您 ~~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2010年【太空看地球 (衛星遙測科技) 研習營】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2010年【太空看地球 (衛星遙測科技) 研習營】

一、 研習目的:培養衛星遙測“種子”教師,以擴展衛星遙測科技在基層教育之普及性。
參與研習之教師,可將其所學融入未來的教學內容。

二、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三、 研習時間:共分為兩梯次,每梯次兩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附活動時間表)
第一梯次: 2010年8月23~24日(周一~二)
第二梯次: 2010年8月26~27日(周四~五)

四、 研習地點: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視聽教室 (R2-116)
地址:320桃園縣中壢市中大路300號

五、 實施對象:國中、小及高中現職教師優先,一般大專生次之(每科系以5人為限)。

六、 參加名額:每梯次90人 (額滿為止) 。

七、 報名日期及方式:即日起至2010年8月10日止,一律採線上報名。
國中、小及高中現職教師於2010年6月30日(星期三)前優先,
2010年7月1日起開放一般大專生報名。
網址:http://www.csrsr.ncu.edu.tw/2010SpaceCamp.html

八、 參加費用:
1. 免收研習費。
2. 保證金繳納方式:為保障學員學習權益,酌收保證金1,000元(外加劃撥手續費20元,合計劃撥1,020元),請於初審通過後5個工作天內至郵局劃撥繳款。
(1)劃撥帳號:19197118,郵局戶名:國立中央大學招生專戶
(2)請於劃撥單上註明繳款人姓名、服務單位、本研習營名稱及聯絡電話,並傳真劃撥單收據及有效教師證或學生證。
(3)傳真完畢請與聯絡人確認,方完成報名手續,逾期即取消資格。
(4)全程參與本研習營學員於活動結束時憑劃撥收據正本全額退還保證金1,000元。
3. 住宿:可代訂中大會館(間數10間,每間兩床單人床;間數有限,敬請儘早預訂),每間1,100元,請於住宿前一個星期確認,逾期則不受理。若已代訂住宿且於住宿日一個星期內退訂者,酌收手續費330元(國立中央大學招待所管理辦法)。
4. 車輛入校依中大校區車輛管理實施要點標準收費:30元/4小時,60元/8小時。
(出校門時於警衛室繳費)

九、 研習時數:全程參與學員,本中心核予12小時研習時數。

十、 承辦人員: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李穎姍小姐
電話: (03) 422-7151 轉 57603或 (03) 425-7232 轉 28
傳真: (03) 425-5535 或 (03) 425-4908
E-mail:2010spc@csrsr.ncu.edu.tw

相關連結: http://www.csrsr.ncu.edu.tw/2010SpaceCamp.html

2010/6/9 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 鄭明典主任 蒞臨演講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莊麗葉/文

以一篇「令人不安的降雨預測」火速爆紅的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中心鄭明典主任,將於6月9日上午10點,應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之邀請,特別帶來精彩而實用的演講。演講過程還會有甚麼「令人不安」的對話,有請各方一同來參與。

講題:衛星觀測與天氣預報
時間:2010/6/9 10:00~12:00
地點: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R2-116室
活動諮詢: 03-4227151 分機57605

特別邀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rof. Douglas Osheroff 蒞臨演講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溫世仁卓越學術講座」
-- 199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Prof. Douglas Osheroff



Osheroff教授為世界著名的低溫物理學家,並於1996年與David Lee 和Robert Richardson教授以3He(氦三)的超流態現象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Osheroff教授在加州理工學院親炙費曼的物理課,後來也參加了在洛杉磯公共圖書館的一次圓桌會議討論費曼的生平。

Osheroff教授將在台灣辦李系列演講,特別推薦中央大學場次,請各位千萬不要錯過!




第一場演講
【講題】:理查費曼:他的一生及對科學的貢獻
      Richard Feynman:His Lif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時間】 6/7(一) 14:00-16:00 【地點】東華大學理學院大樓第一講堂


第二場演講
【講題】:所以,絕對零度下真正發生什麼事情?
      So, What Really Happens at Absolute Zero?
【時間】:6/8(二) 10:00-11:30 【地點】清華大學大禮堂


第三場演講
【講題】理查費曼:他的一生及對科學的貢獻
     Richard Feynman:His Life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Science
【時間】6/9(三) 14:30-16:30  【地點】中央大學大講堂




相關網址 http://sec.ncu.edu.tw/anniversary95/speech.html
報名方式/聯絡人:
中央大學-理學院張慧玲小姐 03-4227151#65006  email: ncu5001@ncu.edu.tw
中央大學-學務處戴辰珊小姐  03-4221721#57234-6  email: toineete@ncu.edu.tw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火山解析/必學單字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 推薦閱讀】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38
2010/05/17 必學單字大閱兵

volcano 火山

magma 岩漿

basalt 玄武岩

mid-ocean ridge 中洋脊

stratosphere 平流層

troposphere 對流層

ash particle火山灰微粒

volcano eruption火山噴發

solar radiation太陽輻射

延伸閱讀

1.火山小百科/約翰‧法恩登著、林蔚譯/貓頭鷹

2.台灣的火山/宋聖榮著/遠足文化

3.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莊文星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火山奇跡/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著/陽管處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

趙丰「霧裡戲」地球找到方向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48526

「台灣要發展太空,資源一定要集中,才能做得『小而美』。」憑著對這塊土地的使命感,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從美國回台灣貢獻;當了4年院長,最近還將轉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趙丰是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但是「物理系」對他來說就像「霧裡戲」;當時,他不知道學的東西和現實世界的關聯在哪裡。大四選修了中央研究院院士鄧大量開的「地球物理」課程,讓他豁然開朗,此後就以地球物理為主要研究方向。

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後,趙丰進入美國太空總署(NASA),一待就超過20年。NASA是美國最尖端的科學研究機構,趙丰每天都很期待「今天又有什麼新發展?」他一直認為,從物理走向地球科學,是他人生中一個很大、很正面的轉折。

某次NASA和台灣合作,趙丰回到台灣,在中大待了一個夏天。他突然有了「尋根」的感覺,加上中大以「講座教授」兼院長職禮聘他,又提供宿舍,讓他決定放棄世界一流實驗室的工作,回台灣貢獻下一代的教育。

對於台灣的太空科技,趙丰指出,台灣很小,但太空發展卻又方向不定,主事者常換,很難做出明顯績效,預算也受影響,找不到人才。

他認為,太空計畫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才能有所成就。近年來台灣的衛星計畫已有所突破,是可喜現象,不過主要技術還得仰賴國外,有心的研究者也必須往外取經。

趙丰對台灣的教育有一份使命,學術生涯的後半幾乎都投注在教育上,希望培育本土的優秀太空人才。「NASA一開始也是不斷失敗!」趙丰認為失敗沒什麼好怕的,只要學到經驗,未嘗不是好事。他始終期盼,台灣的太空科技可以早日起飛,和國外並駕齊驅。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

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展望系列邀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以「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為主題演講,吸引不分老少的滿座民眾聆聽。 記者陳再興/攝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3&f_SUB_ID=1219&f_ART_ID=248527

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日復一日,看起來好像沒什麼變化,但其實它永遠在變、從沒停歇,你感覺得到嗎?


由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人雜誌、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0春季展望系列演講」,上周五第四場由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主講「永變的地球─內外交攻下的興衰故事」。

趙丰表示,「永變」的地球不是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一瞬間千變萬化,而是在長久的46億年中,不斷、漸漸地在改變。重大的改變人類不易察覺,是因為人類的百年壽命相對而言太短了。

洋流影響 氣候差很大

地球最顯而易見的「變」誰都可以感覺到,趙丰說,它就是有熱有冷的氣候。環繞我們的海洋和洋流是影響氣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兩大洋流黑潮、墨西哥灣流影響了大地區的天氣。趙丰舉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歐洲大陸緯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難以住人、後者卻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為墨西哥灣流經過北大西洋,讓歐洲比西伯利亞溫暖許多。

我們熟知的太平洋區的「颱風」(typhoon)就是短時間、小地區內氣候的強烈變化。趙丰說,颱風在美洲叫「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氣旋」(cyclone),隨著發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稱,2008年5月造成緬甸重災的Nargis就是一個「超強氣旋」。地球上颱風最多的地區在西太平洋到東亞一帶,但趙丰認為,台灣就是靠著颱風的強降雨帶來主要用水,他開玩笑說「千萬不要想辦法消滅颱風,拜託。」

以長時間氣候來看,由其他行星影響,造成的天文「米蘭克維茲循環」(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釋,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現在一樣較高溫度的「間冰期」的大型變化。這些幾萬年的冰河期循環,也讓我們的海平面升降幅度達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類遷徙的一大決定因素。趙丰指出,在人類文化歷史的短短時期裡,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變動,影響人類生活。

溫室發燒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來的重大議題。溫室氣體造成溫室效應,也讓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趙丰把它比喻成發燒時體溫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來沒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趙丰說,比起中古世紀,現今大氣中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增加了許多,估計連帶讓氣溫上升了攝氏2度左右!



四億年前 一天22小時

另一個地球有趣的「變」是自轉速度。其實地球自轉一圈不是剛好24小時,而是稍快或稍慢一點點。長期而言﹐因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動時產生「潮汐摩擦力」,減慢地球自轉,於是每天的時間都漸漸長一點點。為確保真實世界與人類時間不會超過0.5秒,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國際地球自轉司」會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後一天加上正或負1秒的「閏秒」(leap second)。根據古化石推算,在4億年前,1天只有22小時左右。

地球長時間的「變」還有地磁的位置和強度,趙丰表示,百年來兩個磁極漂移了上千公里、磁雙極強度減弱5至10%;如果考慮的時間更長,地球磁場可能已經有超過上千次的「反轉」紀錄。趙丰猜測,中國「山海經」裡提到出沒在極遠北方的「燭龍」,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變化過程中,漸漸跟著移動的極光。



【聯合報╱記者 蔡永彬/台北】

哈伯望遠鏡拍到恆星吞行星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雅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25/19/26991.html

法新社華盛頓24日電) 根據「天文物理期刊通訊」(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刊載的報告,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在我們的銀河中發現1顆行星,繞行這顆行星的恆星正將其吞噬。

這顆不幸的行星被命名為WASP-12b,表面溫度比銀河目前已知的任何行星還高,約為攝氏1500度。

不過報告作者的結論是,它可能在未來1000萬年被自己的母恆星吞沒。

研究員利用2009年裝設在哈伯上的新工具「宇宙起源光譜儀」(Cosmic Origins Spectrograph),觀察到這顆行星被重力拉成細長狀。

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的海斯維爾(Carole Haswell)是研究主持人,她指出:「我們看到行星周圍籠罩一大片物質,正不斷流失且被母星吸收。我們已找出從未在系外行星中發現的化學物質。」

WASP-12b前年發現,位置在御夫座,距地球約600光年,大小是地球的300多倍。

這顆星質量也是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的1.4倍。

它非常接近母星,環繞1周只要1天多。

天文學家已知母星會吞噬太靠近的行星,但這是第一次人類如此清楚觀察到這種現象。

這份報告刊登在5月10日出刊的天文物理期刊通訊,證實21日由北京大學天文學家李抒璘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的理論報告。(譯者:中央社林仟懿)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地球發燒 台灣應即推綠色新政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發表時間: 2010-05-19
 立法委員鄭麗文18日在全台唯一的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演講「全球新政--『氣候安全法』倡議」,在地球暖化的威脅之下,國際政治、經濟勢必將重新洗牌,她說,全球溫度上升,不只是自然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的問題,更是世界政治、經濟、秩序規範、生產與消費全面調整的問題。

 鄭麗文說在1850~2005年,全球均溫上升約0.8℃,台灣則超過1℃。她強調台灣應立即推動綠色新政,因為台灣百年來均溫已上升超過1℃,台灣有99%的能源仰賴進口,而且台灣的GDP有65%仰賴出口。她認為台灣應該以IT產業為基礎,未來應朝向ET產業為主。

 她說,全世界都在關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議題,但台灣一直到莫拉克風災之後,朝野才對此有深刻感受。但社會上並未對環境保護議題形成公共討論的風氣,但她也擔心大家對環保會視之為洪水猛獸,依照她個人過去長期從事黨外反動運動的經驗,她擔心政府和知識份子會想去動員民眾「恐懼」的負面情緒,然後去凝聚大家對地球暖化議題的關注。

 鄭麗文說,她之所以主動翻譯尼古拉.史登(Nicholas Stern)所著的《全球新政》,是因為曾任世界銀行副總裁及首席經濟學家的史登,他不以高高在上的道德優越感來教訓世人,也不用恐嚇的語言來強化他的立論,他是領導世界銀行一組龐大的研究人員,花了數年時間作科學研究調查,確定全球暖化現象必定到來,且關鍵在「溫室氣體」,再花了幾年時間,提出一套可行的解決辦法。

 她說,大部份人都認為環保跟經濟之間是衝突的,但史登卻認為,一定可以找到一條道路,既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又可以降低碳排放量的經濟模式來解決全球的問題。該書提出了讓產業界與環保界可以共同對話的經濟模型──全球新政,一個讓地球免於走向毀滅的未來經濟藍圖。

 鄭麗文推崇中央大學在地球科學方面的教學研究表現突出,中央大學副校長劉振榮說,以地球科學起家的中央大學,深刻體認到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深遠,延續長期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辦學精神,在去年底整合了綠色研究、綠色教學、綠色行政等,進行「綠色啟動」(Green Initiative)的計劃。希望作為綠色大學之指標學府,成為全球綠色人文、綠色科技和綠色經濟之研發與人才培育重鎮。

 中央大學也首開風氣,以厚實的地科學院和管理學院作基礎,全國首創Green EMBA,高階主管在職專班除一般組和兩岸組之外,於99學年度新增「綠色經濟管理組」,已正式對外招生。除管理核心課程24個學分之外,另有18個必修學分,分別為綠色創業管理、全球環境治理、綠色生產與消費、綠色科技管理、環境經濟學和社會責任與永續經營會計學等六門課。未來也將把「綠色供應鏈」的核心概念融入課程之中。

 劉振榮對於鄭麗文立委能夠關注到環保問題,非常感動,因為這是一個不討好的議題,但是卻是很重要的議題。鄭麗文在立法院中倡議台灣「氣候安全法」,我國現有氣候變遷相關法令中,已通過並實施者包括:「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與「能源管理法」,另有「能源稅條例草案」尚在研擬中。惟仍存有若干不足之處,例如:未明定政府應制定或修正長期性氣候安全綱要計畫,亦未重視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脆弱性評估報告。

 鄭麗文在其草擬之法案中,將以行政院層級之主管機關,負責綜理我國氣候變遷相關事務;另明定主管機關應制定長期性氣候安全計畫與方案,並定期檢討修正,向國會或民意機關報告;且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與地方政府應依中央主管機關之綱領制定氣候安全行動計畫,並提送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

文/古明芳
http://www.ncu.edu.tw/ch/news/1030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地球科學教育推廣推薦報導】

中大地質所長:除順向坡 還須體檢地質潤滑帶


 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嚴重山崩,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認為,除「順向坡」的問題外,當中還有一關鍵的「軟因素」被忽略,即是「地質潤滑帶」之稱的泥層和泥縫,是剪力強度最弱之處,相關單位應有重新體檢的機制,防止不幸事件再發生。

 北二高七堵路段二十五日發生山崩,大量土石將高速公路堵滿,疑造成多輛路過車輛被埋在土石中,國內各地質專家都提出建言。 長期投入國內地質研究調查的李錫堤說,台灣的高速公路主要沿著西部麓山帶而建,大部分經過沉積岩地區,而沉積岩地區主要為砂岩與頁岩的互層。

 他說,台灣因受造山運動影響,地層多處於「傾斜」狀態,一旦山坡傾斜岩層的「坡腳」遭到挖除,上層岩層失去支撐,如果排水不良和支撐不足,就容易發生滑動。

 他還說,如果岩層滑動,除一般熟知的堅硬砂岩與頁岩變動外,還有一個關鍵的「軟因素」,就是泥層和泥縫最容易被忽略,它隨機分布在砂岩與頁岩之間,甚至潛藏在砂岩與頁岩的內部, 一般工程人員進行地質調查時,多半鎖定砂岩與頁岩,泥層和泥縫部分,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取樣,因為在取樣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水」沖掉。

 所以,他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最弱的地方,就能掌握真正的安全係數,作有效的施工防護;他還說,順向坡岩層滑動釀成的重大災害屢見不鮮,民國八十六年的溫妮颱風造成林肯大郡事件,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草嶺大崩山及九份二山岩滑也都是順向坡岩層滑動的代表性案例,去年的莫拉克颱風,小林村災變同樣屬於順向坡上的崩積土與風化破碎頁岩滑動。

原文轉載自【2010-04-27/中華日報/A3版/焦點】

相關連結: http://www.cdns.com.tw/20100427/news/jdxw/770030002010042617532823.htm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學者:順向坡腳遭切斷 致岩層滑動

學者:順向坡腳遭切斷 致岩層滑動


 北二高七堵路段發生嚴重山崩,類似「順向坡」災害屢見不鮮。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認為,當中有一關鍵的「軟因素」容易被忽略,即有「地質潤滑帶」之稱的泥層和泥縫,是剪力強度最弱之處。他說,當初的施工設計如果沒有充份考量,就可能潛藏危機。相關單位應有重新體檢的機制,防止不幸事件再發生。

 長期投入國內地質研究調查的李錫堤說,台灣的高速公路主要沿著西部麓山帶而建,大部分經過沉積岩地區,主要為砂岩與頁岩的互層。台灣因受造山運動影響,地層多處於「傾斜」狀態。一旦山坡傾斜岩層的「坡腳」遭到挖除,導致上部岩層失去支撐,加以排水不良及支撐不足,就容易發生滑動。

 岩層的滑動,除一般所熟知的堅硬的砂岩與頁岩變動外,還有一個關鍵的「軟因素」:泥層和泥縫,最容易被忽略。它隨機分佈在砂岩與頁岩之間,甚至潛藏在砂岩與頁岩的內部。

 一般工程人員在作地質調查時,多半鎖定砂岩與頁岩。泥層和泥縫部分,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取樣,因為在取樣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被「水」沖掉。李錫堤認為,「如果能找到這個最弱的地方,就能掌握真正的安全係數,作有效的施工防護。」

 除了地質研究之外,他也提供多項與坡地災害相處的智慧。像是有斷層存在的坡地,容易發生山崩,不宜居住;懸崖及陡坡之下容易受崩坍及落石波及,居所與崖壁間應保持適當之退縮距離,以策安全;山坡地經整平後,不易辨別填方的地點,必須查閱原始地形圖辨明之,越大範圍及越深的填方,其危險性越高。濕潤的山坡表示該處地下水位高,較容易發生山崩,也不宜居住。如果事前能有審慎評估,自然能夠趨吉避凶。

原文轉載自【2010-04-27/青年日報/4版/焦點新聞】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世界地球日40週年系列活動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報導】


由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所辦理的「世界地球日40週年系列活動」已經正式開跑,歡迎各位共襄盛舉。
本系列活動(含演講與戶外服務學習課程)皆授予中大學習護照認證。

活動報名諮詢:
課外活動組03-4227151分機57234 ylhuang@ncu.edu.tw
地球科學學院 03-4227151分機65679 liyea@ncu.edu.tw
活動簡章下載:http://osa-55.adm.ncu.edu.tw/main.php

本系列活動感謝下列指導贊助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學務處課外組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國家科學委員會科教處
科學志工
中大敦煌書局


~ 地科學院歡迎您 ~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地球村 新觀念》台灣海平面上升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剪報來源: 聯合報
發表時間: 2010-03-19
【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藍綠之爭未來幾十年都會存在!」知名作家龍應台談的不是政治,而是全球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問題。澳洲科學研究組織氣候、天氣與海洋預測首席科學家區奇(John Church)認為,人們必須開始減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也要學著適應新環境。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引用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兼任教授范光龍針對1991至2001年的海平面調查數據指出,這十年來台灣基隆附近海平面上升6公分、宜蘭梗枋上升3.6公分、高雄上升3.7公分,近海地區也出現海水倒灌與水災。龍應台說,藍色海水和綠色大地的「藍綠之爭」,未來將是比政治惡鬥更險惡的氣候危機。

 區奇去年曾到哥本哈根發表海平面上升研究報告。他利用衛星空照資訊發現,海平面上升越來越快,1993年起,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

 區奇認為,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海水溫度上升,熱漲冷縮的原理讓海水體積增加;第二是冰河加速融化,冰水、雪水流入海中。區奇認為,如果全球增溫持續,格陵蘭、南極洲的冰川逐漸融化,會帶來更大的災難。

 「海平面上升已經變成『趨勢』。」區奇指出,人們有時不易感到全球增溫,是因為90%的熱量被海水吸收;目前人們所能採取的方法只有往內陸遷移、往高處走,或是築好防波堤。他呼籲,世界各國都需要更好的海岸線規畫和緩解措施,這已經是一項「緊急任務」。

 近來有不少單位對全球變遷提出意見,卻在科學原理引用時傳出爭議。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趙丰指出,這些爭議不見得是「錯誤」,是因為「片面事實不完整造成解釋上的漏洞」。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相信這些都是「善意提醒」,他說行政院長吳敦義特別注意即將到來的汛期,已經要求各部會準備。

原文轉載自【2010-03-19/聯合報/A18版/新鮮世】


相關連結:
http://www.udn.com/2010/3/19/NEWS/NATIONAL/NAT5/5484772.shtml
http://www.ncu.edu.tw/ch/clip/7569



~地科學院歡迎您~

《地科小辭典》太陽黑子是什麼?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作者:羅智華

 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黑斑點,是太陽磁場的一種表徵,在磁場愈強的地方,壓力愈大,但帶有正負電荷的離子氣體密度卻反而愈稀薄,而該處的溫度也會愈低。對黑子的科學研究始於17世紀初的伽利略,他用望遠鏡長期觀察太陽表面,發現太陽表面出現黑斑,而這也是後人所稱的黑子。

原文轉載自【2010-03-19/人間福報/13版/遇見科學】


相關連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2561
http://www.ncu.edu.tw/ch/clip/7570


~地科學院歡迎您~

極光出現多寡 取決太陽黑子活躍度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剪報來源: 人間福報
發表時間: 2010-03-19
作者:羅智華

 有趣的是,隨著太空科學的發展,科學家也逐漸觀察到原來「太陽黑子」的活躍程度與「極光次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黃崇源說,當太陽黑子較活躍的時候,會導致太陽發射出較大量的高能帶電粒子(如質子、電子等);當這些粒子從太陽表面四面八方發射出來時,就有部分粒子會受地球磁場的牽引「跑」來地球南北極,因而衍生極光的出現。

 他表示,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比較陰暗的地方,看起來就像是太陽表面出現了斑點,古代將太陽稱為「金烏」,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古代人看到金黃色的太陽表面出現斑點,誤以為太陽裡住了一隻烏鴉,所以取其名為「金烏」。

 「對不少天文迷來說,能親眼目睹極光是他們一生的最大夢想」林琦峰表示,儘管大家都想看看極光的廬山真面目,但卻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如願以償。

 以台灣天文迷為例,由於北半球極區的夏天會呈現永晝狀態,因此若是夏季前往北極看極光,可能會敗興而歸,而若要前往南半球看極光,則要避開冬季才不會撲了空。

 由於太陽黑子的活躍程度會影響極光的出現次數,加上太陽黑子每十一年會出現一次活躍期,依照時間來估算,林琦峰表示,下次的太陽黑子活躍期會出現在二○一一年或二○一二年左右,換言之這也會是極光最常出現的時刻,因此若想一窺其貌的天文迷不妨把握這難得機會。



原文轉載自【2010-03-19/人間福報/13版/遇見科學】


相關連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2561
http://www.ncu.edu.tw/ch/clip/7570

~地科學院歡迎您~

美麗極光 非地球獨有 木星也曾現芳蹤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推薦報導】


剪報來源: 人間福報
發表時間: 2010-03-19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期待著一個幸運和一個衝擊,多麼奇妙的際遇;翻越過前面山頂和層層白雲,綠光在那裡… …」歌手孫燕姿這首節奏輕快的歌曲《綠光》,不但引起許多年輕族群的共鳴,也唱出你我對美麗極光的無限想像。

 縱然不是每個人都有緣前往南北極親眼目睹耀眼的「極光(aurora)」倩影,但相信不少人都曾在照片裡或電視上看過它的美麗姿態。然而,儘管多數人都知曉極光模樣,卻不見得清楚極光究竟是什麼光?

 在太空科技未蓬勃發展的古早年代,因遙測工具不發達而讓極光成因眾說紛紜,甚至因此衍生出不少耐人尋味的極光傳說。有人認為極光的產生是因地球以外的太空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因為南北極靠近地球兩端,所以可以看到火光;還有人認為極光是太陽照射在北極海或冰山時所反射出的耀眼光芒,各種不同版本的想像揣測,一直要到太空觀測工具日益進步,才釐清迷思。

 事實上,人類親眼目睹極光的出現已有上千年歷史了,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解說員林琦峰指出,「極光」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發生於地表高緯度極圈上空的光,可依區域不同而有北極光(northern light)與南極光(southern light)。中國古代就曾出現過對極光現象的描述,像是《漢書‧天文志》中就寫下一段被後人推測為極光敘述的文字「漢惠帝孝惠二年,天開東北,廣十餘丈,長二十餘丈。」由此可知極光歷史之悠久,只是當時的老祖先並不明白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奇特現象原來就是極光。

 而進一步分析極光的出現成因,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黃崇源表示,極光是一種太陽與地球產生交互作用的大氣現象,其背後的科學原理是因為太陽表面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到達地球時會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而隨著地球磁力線繞向地球兩端的南、北極,並與極區的空氣分子碰撞後、激發出各種波長的可見光,而這個可見光就稱為「極光」。

 但,很多人或許會感到好奇,為什麼一樣都叫極光,但卻有紅、藍、綠等多種炫目耀眼的不同顏色呢?

 林琦峰解釋,極光會出現不同顏色,主要是因為從太陽發射出的高能帶電粒子與地球大氣層高層不同的氣體分子或原子相互碰撞,因而從中激發出不一樣顏色的光芒。他舉例,例如高能帶電粒子與地球大氣層高層中的氮分子相互碰撞時,會使得氮分子吸收帶電粒子的能量激發出紅色、紫色、藍色的光芒;而綠色與深紅色極光則是氧原子與高能帶電粒子相互碰撞的結果。因此下次若有機會親眼目睹極光本尊,不妨從極光顏色來判斷這些帶電粒子究竟是跟那些分子的氣體「碰」在一塊呢!

 不過,你若以為美麗極光是地球人「獨享」的禮物,那可就大錯特錯囉!黃崇源表示,其實過去也有天文科學家透過觀測工具「窺見」其他星體曾出現過極光芳蹤,像是西元1994年,彗星撞到木星時,天文專家就曾透過望遠鏡在木星的南北極看到極光的出現,由此可見極光並非是地球獨有的產物。


原文轉載自【2010-03-19/人間福報/13版/遇見科學】


相關連結: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2560
http://www.ncu.edu.tw/ch/clip/7571




~地科學院歡迎您~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科學月刊慶40歲 學界同賀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轉載報導】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日電)「科學月刊」40歲了!當年胼手胝足開創「科學月刊」的見證者,今天齊聚臺灣大學,熱鬧為月刊慶生。他們並歡喜簽下「賣身契」,允諾參與科普演講,推廣科普教育。
慶祝40週年,「科學月刊」舉辦「科學月刊臺大論壇」活動。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兆漢、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中研院士彭旭明等科學菁英齊聚一堂。
科學月刊創辦人林孝信表示,活動重點不是緬懷過去。科學在社會發展過程日益重要,希望全民能關心科學。
李嗣涔說,40年前「科學月刊」創立時才高三,一直到出國念書前,都是忠實讀者。當兵時,「科學月刊」有獎徵答活動,題目為有人要渡河,河水是流動的,在此情況下最小路徑為何,他花了3個月時間才解出答案,才知道「數學問題這樣玩的」,與工程數學不一樣,完全是另一套邏輯思維。
劉兆玄表示,「科學月刊」是個奇蹟,在早期大學生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每月都在等新的1期,然後一起討論主題故事。
曾志朗表示,見證「科學月刊」40年,頭髮不但白了,也掉了,但「科學月刊」還是很努力的撐著。相較於幾十年前,越來越多重要科學刊物作者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科學家,期盼400週年時,「科學月刊」還能繼續下去。
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也是「科學月刊」創始人。她說,在臺大時,與「科學月刊」負責人很熟悉,真正要出刊時,這些人都在國外,她負責國內聯絡與打雜任務,是「科學月刊」篳路藍縷的見證人。台灣是個「理盲」的社會,是關心科學的人可以努力的,因為科學求真、講事實。
科學月刊40週年,將有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包括200多場的科普演講,由臺灣大學統籌辦理,與會的科學家、學者等紛紛響應。蔣偉寧即主動認養至少10場科普演講,推廣科普教育,他說,如果需要,也會擔任主講者。990102

文字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02/5/1y3as.html


~地科教育推廣辦公室歡迎您~